统计知识系列之一:
【国民经济核算指标】
1、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概念: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表现形态看,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可以分为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等三种形态。
作用和用途: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用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可以用来反映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快慢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程度。
统计频率:季度及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2、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概念: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是指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生产货物或提供服务活动而增加的价值,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扣除现价中间投入后的余额。
作用和用途: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反映一定时期内农林牧渔业生产的总净值,是计算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基础,是客观反映农林牧渔业的投入、产出、效益、速度和收入等情况,观察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研究农林牧渔业内部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各业比例关系的重要指标。
统计频率:季度及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3、第二产业增加值
概念: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第二产业增加值指第二产业的生产单位和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反映第二产业中生产单位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作用和用途:第二产业增加值作为gdp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根据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所占的比重及其变化判断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二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增长的快慢程度以及第二产业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
统计频率:季度及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4、第三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
概念:第三产业增加值指第三产业的生产单位和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反映第三产业生产单位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作用和用途:第三产业增加值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变化判断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增长的快慢程度,以及第三产业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
统计频率:季度及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5、最终消费支出(消费需求)
概念:最终消费支出通常也称为消费需求,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指常住住户在核算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作用和用途:最终消费支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内需求状况,以及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计算最终消费率的重要指标,在进行需求结构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占gdp使用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可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6、资本形成总额(投资需求)
概念:资本形成总额通常也称为投资需求,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处置的固定资产与存货的净变动的合计,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作用和用途:资本形成总额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内需求状况,以及投资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计算投资率的重要指标,在进行需求结构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使用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可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7、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外需)
概念: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通常也称为外需,是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货物进出口包括海关统计中的进出口商品和没有计入海关统计的我国常住居民在国外直接购买的商品,以及外国居民在我国购买的商品,还包括走私物品。
作用和用途: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外需状况,以及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计算净出口率的重要指标,在进行需求结构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净出口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使用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可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8、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概念: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内按常住人口平均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也称作“人均gdp”。
作用和用途: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可以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人口与就业指标】
1、总人口
概念:总人口通常使用常住人口的口径。常住人口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目前在中国,常住人口是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以上的人口。
作用和用途:总人口是计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人均水平的基础数据,对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检验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统筹和安排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2、人口自然增长率
概念: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数减死亡数)与年平均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数表示。
作用与用途: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出生和死亡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人口再生产过程,是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检查人口计划执行情况的重要依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我国要求人口实行有计划增长,必须控制和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平,促进人口、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3、城镇化率
概念:城镇化率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过程的数字化描述。通常所说的城镇化率是人口城镇化的概念,即反映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它是反映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用和用途: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和加速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过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4、就业人员
概念: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作用和用途: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人员指标在进行就业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就业总规模,是研究我国基本国情国力的重要指标。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5、城镇登记失业率
概念: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就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是指在劳动年龄(16周岁至退休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并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常住人员。
作用和用途: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四大指标之一。
统计频率:季度及年度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投资、消费与对外经贸指标】
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概念: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作用和用途: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反映国家或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进行分析,反映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和增长速度,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后劲情况的先行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国家或地区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提高社会生产力技术水平,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生产力的地区布局,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和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起决定性作用。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2、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概念: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房屋建设及土地开发所完成的工作量及有关费用的总称。
作用和用途: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房地产开发是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反映国家或地区房地产开发行业的总规模和增长速度。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国家或地区房地产开发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效果的综合性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宏观决策和行业管理提供依据,对gdp的总规模和发展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概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金额;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售给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公款购买的用作非生产、非经营使用与公共消费的商品金额。
作用和用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的是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它是研究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是反映“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的重要经济指标,它既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总规模,也可以用来反映国家或地区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
统计频率:季度及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4、进出口总值
概念:进出口总值是指实际进出中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其中一国出口所收入的全部金额称为出口总额,或出口总值。
作用和用途:进出口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总规模及进出口水平的主要指标。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海关
5、实际利用外资
概念:实际利用外资是指协议(合同)正式签订并经批准后,在协议(合同)执行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资本拨交价值。即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其中主要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
作用和用途:实际利用外资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利用外资规模的总量指标,可以反映一国(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财政、金融与物价指标】
1、全部财政收入
概念:全部财政收入是指某行政区域内,各级政府(包括上级)财政收入的总和。在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下,全部财政收入指某行政区内上级政府在该行政区域分享的一般预算收入和该行政区域一般预算收入之和。全部财政收入包括中央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其中中央收入包括增值税75%部分、企业所得税60%部分、个人所得税60%部分和100%消费税。
作用和用途:全部财政收入是已入库的税收收入和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的总和,收入总量和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关性较强,可以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益状况。财政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收入的数量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规模。全部财政收入可完整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财政经济实力。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财政厅
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概念: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指当地政府正常的预算收入。具体指某行政区域内,剔除上级分享税收后留成给当地政府的一般预算收入。某地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指剔除上级收入,专门属于地方政府收入的部分。
作用和用途: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属于地方政府所有,可以直接用于地方事务和建设支出,是反映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财政厅
3、财政支出
概念:财政支出是政府按照一定政治经济原则,为履行职能而花费的资金的总和,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向有关部门和方面支付财政资金的活动。它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
作用和用途:财政支出反映财政资金的分配关系,体现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状况,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生活和社会的规模和深度,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发生的耗费,也反映财政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财政厅
4、货币供应量
概念: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的货币存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单位活期存款;m2=m1+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
作用和用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货币供应量反映了某个时点全社会总的购买力。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
概念:金融机构存款是指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吸收社会闲置货币资金的信用活动。
作用和用途: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是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通过存款总量分析、存款结构分析、存款构成比率分析、存款周转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经济部门、产业部门、区域的货币资金总量和余缺,可以反映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和存款成本等情况。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概念:贷款又称“放款”,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贷出的货币资金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种信用活动。
作用和用途:贷款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项目,通过对贷款总量及其增长变动情况分析,可以了解银行信贷的松紧程度及其变化,观察分析贷款投放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经济部门是否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等相一致。
统计频率:月度、季度、年度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7、利率
概念: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有时也被称为货币资本的价格。
作用和用途:作为货币资本价格,对投资、消费等国民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统计频率:不定期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概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英文简称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作用和用途: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变动的重要经济指标,其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出台与力度,如央行是否调息、是否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同时,cpi的高低也间接影响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的变化。
统计频率:月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
【人民生活指标】
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概念: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经营性支出、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
作用和用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城镇居民实际可用于最终消费的收入水平,是城镇居民购买力的主要体现。居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通常可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历史比较、地区比较,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富裕程度。
统计频率:季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
2、农民纯收入
概念:农民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非义务性支出。是反映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作用和用途:农民收入的变化是整个农业、农村发展和变革的集中体现。搞好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为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生产、收入、消费、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满足各级政府和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信息需求,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频率:季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
3、职工平均工资
概念:职工平均工资指城镇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
作用和用途:职工平均工资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表明一定时期内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对研究工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保费用征收和退休金标准的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贫困救济标准、赔偿费用的计算等有直接关系,是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的重要依据。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能源资源指标】
1、单位gdp能耗及降低率
概念:单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为国家或地区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作用和用途:能耗指标是反映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指标,单位gdp能耗及降低率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统计频率:季度及年度数据来源:统计局2、耕地面积概念:耕地面积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田地。
作用和用途:耕地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反映国情国力最重要的指标,是农业用地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耕地资源的总规模和控制耕地减少的快慢程度,人均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耕地资源贫乏程度。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3、森林覆盖率
概念:森林覆盖率是指年末实有森林面积占全部土地面积的比重。
作用和用途:森林覆盖率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态,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林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统计频率:五年
数据来源:林业局
【社会发展指标】
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概念: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产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产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一般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高新技术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所作的贡献。
作用和用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反映高新技术产业新创造的财富和附加值,其占gdp比例越高,区域在未来发展中可获得的经济增长空间越广阔,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2、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及占gdp比重
概念:研究与试验发展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是指调查单位在报告期用于开展r&d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及其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二者之间的比值,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作用和用途:r&d活动(研发活动)是科技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源泉,对于增强竞争能力,实现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3、人才密度指数
概念:人才密度指数是指全社会人才资源总量占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的比重。
作用和用途:人才密度指数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才资源状况。通过此指标可以反映某地区具有一定学历或职称、能力等人才的密度状况。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4、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
概念:文化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增加值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所有产品与劳务的最终成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
作用和用途: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其占gdp的比重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进一步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统计频率:年度
数据来源:统计局
【经济统计术语】
1、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是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一种经济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它们都把对比的两个时期的发展水平抽象成为一个比例数,来表示某一事物在这段对比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发展速度是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也就是把基期发展水平定为1(或100%),报告期发展水平相当于基期水平的相对数值。
增长速度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2、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期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它不能根据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直接求得,但与平均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平均发展速度是一种根据环比发展速度计算的序时平均数,由于各时期对比的基础不同,所以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不能采用一般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分为水平法和累计法。
3、“番”与“倍”
增加一倍,就是增加100%;翻一番,也是增加100%。除了一倍与一番相当外,两倍与两番以上的数字含义就不同了,而且数字越大,差距越大。如增加两倍,就指增加200%;翻两番,就是400%(一番是二,二番是四,三番就是八),所以说翻两番就是增加了300%,翻三番就是增加了700%。“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
4、当年价格与可比价格
为了分析指标的变动情况,不同情况下应分别采用当年价格和可比价格。
当年价格就是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使国民经济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察社会经济效益,便于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进行综合平衡,需要反映当年的实际收入情况时就应采用当年价格;可比价格也叫固定价格,它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地区之间指标的可比性。
5、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关系。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
在正常情况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与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货币发行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额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6、价格的翘尾影响
“翘尾”因素,是指上期物价变动因素对下期价格指数的延伸影响,也称滞后影响,是计算同期比价格指数中独有的、上年商品价格上涨对下一年价格指数的影响部分。如某一商品2006年前6个月价格均为每公斤05元,7月份上涨到1元,一直到2007年12月份均保持同一价格,虽然2007年价格保持稳定,但计算出来的2007年前6个月的同期比价格指数却为200%,表明价格上涨一倍,这就是这一商品价格指数中的“翘尾”因素,是上年7月份价格上涨对下一年上半年价格指数的滞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