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谱新篇 扬帆奋进启新程
——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去产能、调结构、转动能,全力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新变化,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跨越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
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总量连年跃升。全省生产总值2017年达到30640.8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2021年越过4万亿关口,达40391.3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2012年的1.8倍。
图1 2012—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速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省生产总值2021年比2012年增长75.8%,年均增长6.5%,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6%。2020年以来,有力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中向好,2020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8%,2021年增速迅速恢复到6.5%,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人均水平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大幅提高,2012年达31844元,首次突破3万元;2017年突破4万元,达41451元;2021年再上新台阶,突破5万元,达54172元,比2012年增长71.1%,年均增长6.2%。
图2 2012—2021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速
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2084.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167.6亿元,年均增长8.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9.0%增至10.1%,提高1.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4079.4亿元增长到8848.2亿元,年均增长9.0%。财政收支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等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
图3 2012—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
二、结构调整实现突破,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持续改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结构实现根本性改变。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12.6:47.3:40.1优化为2021年的10.0:40.5:49.5,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其中,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全省产业结构首次呈现“三二一”格局;2018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达到50%,2019年、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持续超过“半壁江山”,“三二一”格局更加稳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2021年,全省12大主导产业增加值突破两万亿元,达到21667.9亿元,占GDP比重为53.7%,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4 2012和2021年全省三次产业构成(%)
城乡结构协调发展。着力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全省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5年首次突破50%,实现了由乡村型社会向城镇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型,2020年末突破60%,达到60.07%。2021年末,全省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554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17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14%,比2012年末提高14.5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2个百分点。
图5 2012—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需求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成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由2012年的45.6%提高到2021年的61.6%。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53.5%,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超过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除2020年新冠疫情对消费冲击较大外,2018、2019和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均超过60%,分别达到61.1%、61.2%和61.6%。
三、创新驱动成效突出,新动能加速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河北建设,科技创新力度持续加大,新动能加快培育,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大。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34.4亿元,比201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12.6%;R&D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76%,比2012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创新成果加速涌现。2021年,全省专利授权量12.0万件,比2012年增长6.8倍;有效发明专利4.2万件,增长6.1倍。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52.0亿元,比2012年增长18.9倍。
图6 2012—2020年全省R&D经费支出及占GDP比重
创新主体蓬勃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从无到有,2021年达到9.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825家增长到2021年的11168家。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到2021年底,全省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90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76家、重点实验室307家,分别比2012年增长1.3倍、5.3倍和2.7倍。“双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到2021年底,全省孵化器数量达184家,其中,国家级43家;众创空间332家,其中,国家级106家。
新动能加速成长。新产业持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11.8%提高至2021年的21.5%,年均增长11.9%,增速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快6.6个百分点。高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加快。新业态蓬勃发展。“互联网+”发展迅猛,网络零售快速增长。全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由2016年的833.3亿元增长到2877.2亿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1.3%,比2016年提高13.1个百分点。新产品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等新技术、新材料产品从无到有,一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2021年,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4778套,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3万辆,城市轨道车辆产量605辆。
四、三次产业发展壮大,供给支撑作用稳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夯实产业基础,农业、工业、服务业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油、蔬、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21年粮食总产量3825.1万吨,比2012年增长11.1%,年均增长1.2%;蔬菜产量5284.2万吨,增长12.6%,年均增长1.3%;园林水果产量1058.5万吨,增长8.6%,年均增长0.9%;禽蛋产量386.8万吨,增长11.7%,年均增长1.2%;生牛奶产量498.4万吨,增长27.4%,年均增长2.7%;水产品总产量(含远洋捕捞)108.1万吨,增长8.3%,年均增长0.9%。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4.25%,机播、机收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分别为85.1%和73.7%,分别比2012年提高10.1和25.8个百分点。
工业实力持续壮大。工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 14097.7亿元,比2012年增加4432.6亿元,年均增长4.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9%。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年均增长5.3%,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年均增长8.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8.6%,比2012年提高0.1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引领作用增强。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472.9亿元,年均增长2.2%,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7.6%。工业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产量大幅度提升。生铁、粗钢、钢材、平板玻璃产量居全国第1位,2021年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3%、21.8%、22.1%和13.3%。口罩、防护服等产业短板产品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迅速补齐,产能大幅提升,为全省乃至全国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21年,全省SUV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产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1.3倍、2.5倍、5.8倍和1.6倍。
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成效显著,服务业对经济支撑带动作用增强。202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为19996.7亿元,比2012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8.9%,高于同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9.5%,比2012年提高9.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1%,比2012年提高22.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2021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883.0亿元,比上年增长8.1%,高于服务业增速0.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比重为59.4%,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61.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猛,增加值为844.8亿元,年均增长20.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1.9%提高到2021年的4.2%。金融业对经济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增加值为2724.4亿元,年均增长13.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3.9%提高到6.7%。
五、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协同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积极构建协同发展大格局,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纾解有力有序。充分发挥各市县比较优势,全力打造曹妃甸、渤海新区、正定新区等重点承接平台,引导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向雄安新区、环京地区、省内其他市县梯度布局。首钢、北京新发地、大红门批发市场等一大批疏解项目落户河北,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截至2021年末,河北累计转入京津基本单位40238个,其中法人单位28853个,产业活动单位11385个。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京沈客专(京承段)正式开通运营,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项目加快建设,河北铁路里程达到805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8087公里,均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市通高铁,河北与京津交通一卡通实现县级全覆盖,加快融入首都“1小时交通圈”。
“三区一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严格落实河北功能定位,加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国家级和区域性物流枢纽加快建设,2021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7.4%。“三二一”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拓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1%,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稳定,2021年比重为29.7%。积极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14%。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持续发力,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3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3%,创“十三五”以来最高改善幅度。
雄安新区建设画卷徐徐铺展。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5年来,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编制完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1+4+26”规划体系。重点片区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容东、容西、雄东、昝岗等片区进入稳定开发期,启动区、起步区加快建设,重点片区框架全面拉开,累计完成投资4300多亿元,2017-2021年,新区完成投资年均增长411.2%。京雄城际和雄安高铁站开通运营,“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道路网络全面建成。持续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高质量样板,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基本建成,中电科、清华大学智能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机构落户新区,百度、腾讯等一批知名重点企业进驻,中国中化、中国星网、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启动建设,累计注册设立各类央企机构110家。“千年秀林”、中央绿谷等持续建设,累计完成43万亩新造林,郊野公园、金湖公园、悦容公园等一批公园建成投用。大力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白洋淀水质全域达到Ⅲ类,实现历史最好水平。
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张家口赛区场馆建设、赛事运行和服务保障优质高效,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作出了河北贡献。所有场馆和配套设施如期高质量完成,“雪如意”“冰玉环”等标志性工程获国际奥委会高度赞誉。冬奥会和冬残奥会133场雪上赛事、95场颁奖仪式圆满顺利,做到了零事故、零差错。在张家口赛区,冬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