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 结构协调性不断增强
—— 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带领全省上下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需求结构不断改善,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十年来,全省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呈现结构不断改善、动力持续增强、质量稳步提升的崭新局面,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多个重要关口。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3077.5亿元。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达到30640.8亿元。2021年,越过4万亿关口,达到全省生产总值40391.3亿元,是2012年的1.8倍(不变价,下同),总量居全国第12位。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12年以来,全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分阶段来看,2013-2015年,全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7.2%;2016-2021年,全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GDP年均增长6.0%。
(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步步攀升,分别于2012年、2017年和2021年突破三万元、四万元、五万元大关。2021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172元,比2012年增长71.1%。2013-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2012年以来,全省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新动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成效明显。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为12.6:47.3:40.1;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比重为11.7:43.7:44.6,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18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五成,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三二一”格局更加稳固;2021年,服务业比重受疫情影响略有下降,三次产业比重为10.0:40.5:49.5。
二、内部结构改善,产业层次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夯实产业基础,为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内部结构调整向好
全面落实国家“三农”政策,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全省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18.7亿元,比2012年增加2106.3亿元。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2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765.0亿斤,粮食产量连续9年超过700亿斤。
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由单一农业向多元化拓展。内部结构整体呈现“三升两降”的趋势,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提高,农业、畜牧业比重下降。2021年,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由2012年的1.7%、3.4%、4.9%提高到2021年的3.8%、4.2%、8.2%,分别上升了2.1、0.8和3.3个百分点;2021年,农业、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1.9%、31.9%,分别比2012年下降3.3和2.9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十年来,全省工业经济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呈现生产运行平稳、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加快孕育的新特点,为国民经济发展筑牢基础。
工业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4097.7亿元,比2012年增长4432.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4.9%,2013-2021年年均增长4.5%。工业三大门类中的制造业主导地位持续增强。2021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4.5%,比2012年提高13.0个百分点;采矿业增加值占比从2012年的23.7%下降为2021年的7.3%,回落16.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占比为8.2%,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为18.6%,2013-2021年年均增速为8.7%。
高新技术产业实力跃升。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1.5%,比2012年提高9.7个百分点;其中高端技术装备制造增加值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34.5%,新材料、生物和电子信息三大领域分别占27.1%、17.2%、11.0%,工业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三)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支撑带动作用增强
近年来,全省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成效显著,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2021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为19996.7亿元,比上年增长7.7%,2013-2021年年均增速达到8.9%,高于同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比2012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1%,比2012年提高22.5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2021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883.0亿元,比上年增长8.1%,高于全省服务业增速0.4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比重为59.4%,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为61.8%,拉动第三产业增长4.8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29.4%,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8%,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现代批发零售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贡献突出,对现代服务业贡献率合计达77.5%。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猛。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和核心增长动力。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为844.8亿元,比2012年增加665.9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1.9%提高到2021年的4.2%;2013-2021年年均增长20.8%。
金融业实现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业规模增长迅速,金融体系发展完善,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支撑,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为2724.4亿元,比2012年增加1816.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3.9%提高到6.7%;2013-2021年年均增长13.4%。
三、消费基础性作用增强,需求结构日益协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一系列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调整,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投资长期以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持续发挥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总体来看,全省需求结构更加协调优化。
(一)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近年来,全省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持续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已经成为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13-2020年,全省消费需求年均增长7.5%,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2.6%。2016-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20年,全省最终消费支出为16868.2亿元,比2012年增加7308.4亿元;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仍接近一半,达到46.8%,比2012年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支出为12615.6亿元,在2012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4.8%,比2012年提高4.3个百分点;政府消费支出为4252.6亿元,比2012年增加1433.2亿元,占最终消费支出的25.2%,比2012年降低4.3个百分点。
(二)投资需求保持平稳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投资在稳增长、调结构、增后劲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3-2020年,全省投资需求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年均增长6.3%,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6.3%。2020年,全省资本形成总额达到19977.5亿元,比2012年增加6675.0亿元,资本形成率为55.5%。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19351.3亿元,比2012年增加6184.0亿元,占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为96.9%;存货变动为626.1亿元,在2012年135.3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490.8亿元,占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从2012年的1.0%提高到3.1%。
(三)居民消费升级态势明显
随着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水平的大幅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居民从基本的吃穿消费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倾斜,居民消费呈升级态势。
2020年,居民消费水[1]为16922元,比2012年增加7622元。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20301元,比2012年增加了5948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11974元,比2012年增加了6994元。
十年来,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21年,全省恩格尔系数为28.3%。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0%,比2012年下降6.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6%,下降3.3个百分点。
四、民营经济活力增强,经济贡献再创新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从鼓励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纾解融资难题等方面,不断推出创新举措,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民营经济总量规模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地位不断增强。自2018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2万亿关口以来,民营经济持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21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659.7亿元,比2012年增加11865.6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59.8%提高到63.5%,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6%,拉动全省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2013-202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6.8%,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0.3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2021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为496.0亿元,第二产业为12754.9亿元,第三产业为12408.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9:49.7:48.4,与2012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升7.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6.8个百分点。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
通过推进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创新载体不断扩大,创新主体不断增加,民营企业技术突破能力不断提高,产业转化效率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成果丰硕。2021年,全省累计入库培育中小企业3690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62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示范企业398家,打造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家,获得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小巨人企业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