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专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时间:2021-06-22 信息来源:河北统计局

 

筚路蓝缕复兴路 燕赵百年谱华章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半封建半殖民主义阴霾笼罩下的华夏大地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曙光。1921年南湖红船上,中国共产党把初心使命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100年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千山万水,一次次创造出彪炳史册、震撼世界的历史奇迹。100年来,在党领导下的燕赵热土上,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迎来了毛泽东率领的中央机关入驻西柏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凋敝,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改革开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河北和新中国一起实现了由一穷二白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谱写了党和国家历史长卷的辉煌河北篇章。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100年来,河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砥砺前行,燕赵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

 

  (一)经济总量不断跨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生产停滞,商业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之初,燕赵3000万儿女革除时弊,内修政治,艰苦创业,恢复生产,修养生息,巩固新生政权,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从1953年开始,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下,河北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4个五年计划,河北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83.1亿元,是1952年的4.5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北跨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连续实现新突破,1991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072.1亿元,2006年达到10043.0亿元,2011年达到21384.7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万亿元。2020年,全省上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全省生产总值36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3.9%,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183.1倍,年均增长8.0%,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952-2020年生产总值总量及增速

 

 

  (二)人均水平连续突破攀升

 

  新中国成立前,战乱不断,经济体系遭受严重破坏,人均生产水平极低。1952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25元,经过26年努力,到1978年达到364元。改革开放后,我省迎来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迸发强大活力,人均水平大幅度提升,1988年跨上千元关口,2003年突破1万元,2008年达到2万元,2012年达到3万元,2017年突破4万元,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万元,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财政经历了从初创到成熟壮大的快速发展阶段。1950年,河北地方财政收入仅为2.7亿元;1992年突破百亿元;200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2020年达到3826.4亿元,比1950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00多倍,年均增长10.9%。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河北经济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转型升级步稳蹄疾,结构调整实现根本性转变

 

  在党的领导下,河北由农业立省到工业立省再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产业基础薄弱,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1952年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为62.3:18.8:18.9,产业结构处于一三二的低层次。1972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一三格局。随着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1988年产业结构转变为23.1:46.1:30.7,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进入二三一的新层次。国民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推动转变为主要依靠第二、三产业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2015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转变,产业结构首次呈现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8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占据半壁江山。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1.7%,比1952年提高32.8个百分点,三二一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

 

1952-2020年河北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进程(%

 

 

  (二)城乡结构实现由乡村到城市的历史性变革

 

  新中国成立前,河北以农业人口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城乡发展体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省城镇人口仅有419.5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1.77%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达到725.89万人,占19.21%。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人口快速聚集,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城乡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全省城镇人口3795万人,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省城镇人口4482万人,是1953年的10.7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07%,分别比1953年和1982年提高48.3040.86个百分点。

 

  (三)需求结构实现了消费拉动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停滞、商业萧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主导地位。随着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投资贡献逐渐提升。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消费重新占据主导地位。1988年最终消费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1.9%。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转向投资、消费共同拉动。消费结构逐步进入高层次,温饱型消费逐步转向品质型消费,汽车、家电、通讯等消费品进入普通家庭,医疗保健、珠宝饰品、化妆品等个性化需求快速增长。投资由传统产业转向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由1978年的14.4:65.9:19.72012年的3.6:47.6:48.8,调整为2020年的3.2:38.9:58.0。出口结构调整优化,基础原材料出口比重下降,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加,2020年出口总值2521.9亿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877.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12.3亿元,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合计占出口总值的43.2%

 

  (四)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带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规模逐步扩大,比重逐渐提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3%,比2010年提高6.1个百分点;2011-2020年年均增长8.0%,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0.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10年的2.556.740.8调整为2020年的2.048.349.7。民营经济产业领域不断扩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批龙头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三、基础产业腾飞跨越,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后,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发展农业,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由粮食调入省转为粮食调出省;自力更生发展工业,在曲折发展中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农业立省向工业立省的转变,一批纺织、医药、电力等大项目相继建成;服务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供给能力极大增强。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重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粮食总产量仅有469.5万吨,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土地承包、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增长。1966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1988年突破2000万吨,2009年突破3000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开展高产创建,促进粮食生产向高产稳产、优质高效、节本增效方向发展。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3795.9万吨,比1949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3.0%。油料、蔬菜、肉类、禽蛋、牛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20年,全省油料作物产量119.5万吨,比1949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2.2%;蔬菜产量5198.2万吨,比1978年增长8.4倍,年均增长5.5%;猪牛羊肉总产量313.8万吨,比1973年增长8.1倍,年均增长4.8%;禽蛋产量达389.7万吨,比1985年增长10.7倍;生牛奶产量483.4万,比1975年增长344.3倍。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产技术显著提高。2019年有效灌溉面积4482.2千公顷,比1949年增长4.8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81.8%,比1978年提高52.8个百分点。

 

粮食总产量及单产变化趋势

 

 

  (二)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河北经济以小农经济及手工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改造,河北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构建起了行业覆盖广、竞争力较强的工业体系。1976年,工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农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经济类型逐步多元化,活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545.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825.6倍,年均增长10.4%;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31.9%,比1952年提高15.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钢材产量由1949年的0.3万吨提高为2020年的3.1亿吨;汽车产量由1969年的20辆增长为2020年的97.5万辆。钢材、粗钢、生铁、平板玻璃等居全国第一,汽车、乳制品、焦炭、卫生陶瓷、水泥、白酒等居全国前列。大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了工业八大主导产业体系。2020年,工业八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1.6%

 

  (三)服务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工业,属于经济功能单一的生产型省份,三产比重、产业能级和层次都较低,占生产总值比重长期在20%上下徘徊。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2012年服务业占比突破40%,比1978年提高19.1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1952年增长542.5倍,年均增长9.7%;比1978年增长107.9倍,年均增长11.5%;比2012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8.9%。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2018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达到半壁江山;2020年达到51.7%,比1952年提高了32.8个百分点。服务业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创双服激发市场动力和活力,市场主体日益壮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2019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66.7亿元,为2000年的21.5倍,年均增长18.6%R&D经费投入强度为1.62%,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突出,企业R&D经费支出489.0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为86.3%,比2000年提高18.3个百分点。科研队伍日益壮大。研发人员18.3万人,按折合全时当量计算的研发人员为11.2万人年,是1991年的9.5倍,年均增长8.7%。科研成果大幅增加。2020年,专利申请授权量5.2万件,是1986年的1295.9倍,年均增长24.3%

 

R&D经费支出及占比

 

 

  (二)新动能蓬勃发展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2020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4.1%。高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加快,光电子器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等新技术、新材料产品从无到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9.4%,比200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27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505.3亿元,增长17.8%。快递业务量37.0亿件,比上年增长60.7%;快递业务收入335.0亿元,增长38.2%

 

  (三)创新主体突飞猛进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管服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2020年,孵化器数量达191家,其中国家级40家;众创空间339家,其中国家级113家。创新平台建设效果显著,到2020年底,全省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59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97家、重点实验室273家,高新区总数达到3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5家。

 

  五、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三件大事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办,赋予河北重大历史使命。河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举全省之力办好三件大事,加快推动重大国家战略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坚持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转移取得新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期目标如期实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高铁、太行山高速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联建联防联治持续优化,全力打造京津冀区域绿色生态屏障,生态治理成效凸显,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扎实推进,180万亩休耕种草任务提前完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20年,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全面落实《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平台建设的意见》,举办一系列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2014年以来承接京津基本单位33816个,其中法人单位24771个。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承接京津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171个,总投资11348亿元。

 

全省承接京津冀基本单位数(个)

 

 

  (二)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新阶段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用最先进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编制新区规划体系,加快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创新平台,加快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有力有序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银科技、金山软件、眼神科技指数公司等一批高端高新企业落户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进展顺利。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形成了塔吊林立、热火朝天的建设局面,2020年域内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55.2%。区域融合发展实现新提升,京雄城际和亚洲最大高铁站雄安站正式开通,京雄高速、荣乌高速新线等外围高速和主干线主体基本建成,新区加快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四纵三横区域高速公路网加快形成。千年秀林建设成效明显,白洋淀生态保护治理成效突出。

 

  (三)北京冬奥会筹办进展顺利

 

  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权,贯彻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理念,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赛会服务保障能力全方位提升,冰雪运动蓬勃发展,冰雪、光伏、氢能、大数据等产业加快壮大。张家口赛区76个比赛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期完成,竞赛场馆通过国际体育组织认证,冬奥测试活动顺利举办。张家口获批国家冰雪装备产业基地,成功举办全省第二届冰雪运动会,参与冰雪运动人次同比增长22%

 

  六、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构建,对外经贸合作呈现新格局

 

  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多领域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抢抓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

 

  (一)对外贸易成就斐然

 

  进出口贸易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较长一个时期,对外进出口实行调拨管理,我省为天津口岸提供出口货源,1950-1952年三年累计由天津口岸出口总值仅为3039万元。1975年我省正式开辟口岸自营出口业务,当年出口商品16种,实现出口总值7832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进出口总值637.9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12.7倍,年均增长13.6%;出口总值364.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30.9倍,年均增长12.3%

 

1975-2020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增长情况(亿美元)

 

 

  (二)对外经济合作深化拓展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并重,大力度招商引资,积极吸纳国际资本技术和要素资源。1980年,与香港合资成立第一家企业—石家庄燕华电器有限公司,到2020年,全省利用外资规模达110.3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2019.4倍,年均增长23.5%。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钢铁、建材等优势产能走出去,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项目开启国际产能合作新篇章,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州项目成为国际产能合作标志性工程。

 

  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空前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产业地位不断巩固,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

 

  (一)交通邮电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交通、通信、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发展,满足了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形成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2020年,地方铁路里程2332.7公里,是1949年的72.9倍。公路通车里程20.5万公里,是1949年的38.6倍;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809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2.0亿吨,是1949年的5236.8倍。邮电通讯业迅猛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由1991年的0.1万户增加到2020年的8336.0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2534.4万户。

 

全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情况

 

 

  (二)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崭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74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44.8微克/立方米,降幅近40%,空气质量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造林步伐继续加快,2013-2020年,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5%,森林蓄积量达到1.7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三)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能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利用加快变革。煤炭、石油、电力等传统能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可靠动力来源。原煤产量4974.7万吨,比1949年增长9倍;原油产量543.5万吨;发电量3266.9亿千瓦时,连续10年超过2000亿千瓦时。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快速发展。风力发电量340.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3%;太阳能发电量99.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3%。全面推进结构、技术、管理节能,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32783万吨标准煤,比1980年增长9.5倍,年均增长6.1%。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清洁能源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为7.1%,比1980年提高5.2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0%十三五时期累计下降21.3%,超额完成十三五时期的既定目标任务。

 

  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大提升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坚持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吹响了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锋号。2020年,全省23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上首次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显著变化。

 

  (二)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度多渠道保证重点群体就业。2019年,就业人员4182.5万人,比1978年增长98.3%,年均增长0.02%。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331.15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1390.79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1460.52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31.8:33.3:34.9,呈现三二一格局,就业结构显著优化,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城镇就业人员1320.82万人,是1949年的20.87倍。

 

  (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跃升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个世纪的不懈奋斗,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286元,比1978年增长134.0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67元,比1978年增长143.4倍。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吃穿为主的生活类消费,逐步转向文化、娱乐、旅游、住房、小轿车等多层次升级类消费,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6.9%29.2%,比1978年分别下降33.226.86个百分点。民用轿车保有量达到1058.2万辆。最低工资、职工退休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工资稳定增长,职工工资待遇持续改善。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9964元,是1949年的251.5倍。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元)

 

 

  九、基本公共服务日臻完善,社会事业繁荣昌盛

 

  在党的领导下,全省上下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矢志不渝推进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一)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随着科教兴冀战略深入实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20年,小学学龄人口毛入学率为102.1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7.63%。普通中学3173所,在校生453.3万人,是1949年的221.12倍。普通高等学校125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160.48万人,在学研究生64060人,其中在学博士生4299人。

 

1990-2020年在校生人数变化情况

 

 

  (二)医疗卫生长足进步

 

  2020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6926个,是1952年的54.29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4.07万张,是1952年的55.09倍;卫生技术人员51.8万人,是1952年的10.93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96万人、注册护士19.99万人。

 

  (三)文化艺术硕果累累

 

  2020年末,博物馆147个,公共图书馆176个。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出评剧《水墙》、话剧《寻找李大钊》、河北梆子《李保国》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剧目。河北艺术工作者共有3034次摘得梅花奖桂冠,获奖次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回望过去,百年历史铸就百年伟业;展望未来,百年征程擘画百年梦想。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河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篇章!


省厅首页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主办单位:河北省统计局 地址:石家庄市城角街686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6 冀公安网备13010502001715号
备案编号:冀ICP备06024562号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