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时间:2021-06-22 信息来源:河北统计局

 

百年建设初心不改 燕赵大地焕发新颜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抢抓发展机遇,聚焦重大投资项目建设,采取一系列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措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民间资本更加活跃,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聚力做大总量、调优结构,补短板、强弱项,投资结构更趋优化,投资质量显著提升,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推动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前,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生产力低下,固定资产投资处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对农业、水利、工业、交通运输、商贸、文教卫生等行业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形成和扩大了生产能力,奠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1953-1977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4(1952年为基期),平均每年投资10.6亿元。从投资类型看,基本建设占全部投资的80.5%,更新改造投资占19.4%。基本建设中用于新建项目的投资占53.3%,用于扩建项目的占28.7%,改建项目投资占11.7%。

 

  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揭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合理安排建设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农林水利业、工业、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及社会事业等各行业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建设,投资规模、结构、效益和质量取得了显著成就。197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37亿元,1993年突破500亿元,1996年突破1000亿元,2006年突破5000亿元,2009年突破10000亿元,1978-2012年,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长20.7%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河北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提高投资质量,不断拓展投资新空间,投资呈现增速换挡、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接续的发展新态势,固定资产投资由高速发展阶段,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202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7%。除2020年疫情因素影响,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97.2%,其他年份的贡献率均保持在50%左右,对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前,河北工业投资比重居高不下。改革开放后,全省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着力点,积极引导和推动产业升级,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提升工业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协调性明显增强。在投资总量扩大的同时,各产业投资以增量扩大和存量调整为手段,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1982年第一产业投资比重为17.9%,达到改革开放至今的历史最高值,比1979年提高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下降到40.6%;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41.5%,相比1979年增长24.7%。“六五”时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比例为11.343.245.5,“十一五”时期,比例调整为4.048.847.2。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进传统工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投资重点逐步向先进制造业、特色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倾斜,促进全省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2012年的3.747.648.7调整为2020年的4.446.8:51.6。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工业建设成就斐然,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三、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推动投资建设大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河北投资主体结构单一,政府是投资的主体,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积极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经济,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形成了由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投资的百花齐放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民间投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2020年,全省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投资占13.4%,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41.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2.8%。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201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民间投资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采用各种投资方式参与经济建设,同时对民间投资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协调、法律保护等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破冰除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民间投资得到长足发展。

 

  2020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66.9%,成为拉动全省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对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6.1%,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26.6%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促进了各行各业快速发展,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增强后劲发挥了巨大作用。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全省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粮食、禽畜、水产、水果、蔬菜等大宗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进一步加强,柏各庄、芦台、中捷等大型农场相继建成,提升了粮、棉、油、蔬菜、果品、水产等生产能力;察北、御道口牧场等现代养殖基地陆续竣工,生猪、奶牛等农副业日益丰富,实现了农产品消费需求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转变;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投资步伐进一步加快,兴建了举世瞩目的绿色万里长城——“三北”防护林京津走廊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1962年以来投资建设的塞罕坝林场,历经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努力,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一批食品工业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工业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工业投资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拉动经济增长、推进工业化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953-2020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7%。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形成了以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建材、食品、纺织、医药为主导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组建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和河北港口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头电厂、邢台电厂、保定电厂等大型火电项目先后建成,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4761万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47.6%;张家口、承德等地加快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2020年,风电装机总量2274万千瓦,居全国第3位,光伏发电装机2190万千瓦,居全国第2位。在电源建设的同时,电网建设进展迅速,通过长期不懈的电力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开滦、峰峰、井陉等矿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煤炭工业体系,全省累计生产原煤超过29亿吨,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年均增长10.0%。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石油资源以来,河北石油工业快速发展,相继发现勘探和开发了华北和冀东两大油田,累计产量超过3亿吨,为我国跻身石油大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钢铁业蓬勃发展,先后建成邯郸、邢台、石家庄、张家口、承德、唐山等六大钢铁基地,组建河北钢铁集团。

 

  华北制药、石药集团、以岭药业、神威药业等大型制药公司茁壮成长,形成了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维C等几大原料药为主,中药、生物工程药品等几大系列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大众健康和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013-2020年,全省医药业投资年均增长11.2%,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更加完备。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了一批交通、邮电以及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交通运输突飞猛进。建成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港口立体化交通网络。京广、京九、大秦、朔黄铁路成为连接河北南北、东西与外省的大动脉,京承高铁、京雄城际和雄安高铁站开通运营,高速铁路建设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京港澳高速、京台高速、京昆高速、津石高速和国道G111等重点互联互通项目建成通车,基本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天津、石家庄为枢纽,辐射十个中心城市的“五纵六横七条线”高速公路主骨架。2020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809公里,是1993年的39倍。石家庄民航机场、唐山机场、邯郸机场、张家口机场和承德机场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构成空中立体交通网络。依托北京大兴机场,与北京共建共管共享的150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即将投入运营,共创京津冀协同发展航空示范区。拥有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曹妃甸港)、黄骅港三大港口,环渤海湾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全省公路网、水陆交通、空港通行能力大幅度提高。2020年,沿海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20445.9万吨,是1978年的54.3倍。

 

  大力推进新基建建设。制定一系列措施,吸引阿里巴巴、华为、百度等一批国际国内顶尖企业纷纷落户。腾讯投资300亿元,在张家口市怀来县建设华北信息技术产业总部基地;阿里巴巴集团在张北县已投资建成5个数据项目,服务器数量达28万台;廊坊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中,润泽国际信息港、中国联通华北基地、华为数据中心等大数据企业毗邻而居,集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大数据存储加工及应用等于一体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截至2020年,河北省5G基站累计达到2.3万个,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已经实现了4G5G无线信号全覆盖。雄安新区已建设5G基站1425个,其中,宏基站1234个,微基站37个,室内分布系统154套。实现了雄安新区三县城区、主干道、白洋淀景区等区域覆盖,用户平均下载速率达500Mbps以上,峰值速率可达1Gbps以上。

 

  城市建设日臻完善。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的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经济优势明显提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0.07%,比2000年提高了33.74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发展以基础设施为先导,城市道路、桥梁、污水处理、环卫设施、园林绿化、供水设施、燃气工程等市政工程得到优先发展,基本建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2020年,全省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投资增长6.5%,增速快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个百分点,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四)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河北房地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1980年,住房商品化政策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199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81家,2020年达到3942家。其中,一级资质的企业69家,二级资质的企业270家。1990-1997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累计225.64亿元。1998年,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全省房地产开发市场迅猛发展,开发主体加快成长,投资成效显著,融资渠道更加多源化,商品房销售持续繁荣。2008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突破千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4601.1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6028.4万平方米,开发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居民居住条件、办公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商业营业用房形成了丰富优质的综合商圈,推动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五)民生保障得到改善,文化产业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投资逐年增加,始终保持较快增长,有效解决了人民生活的众多难题。1978年,河北省仅有普通高等学校27所,在校生2.9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到2020年,河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5所,在校生160.5万人。2020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6926个,比1978年增加77943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4.1万张,比1978年增加35.2万张;2020年末,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501个,社区服务站13459个。

 

  文化体育投资逐步扩大,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全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感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2022年冬奥会等契机,纳入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文化类项目数量不断攀升,保定京西百渡、承德鼎盛王朝、武强周窝音乐小镇等一批文旅新品牌打造成形,奥林匹克冰雪文化谷等一批重点文化体育项目谋划实施,秦皇岛亿维动漫产业基地、燕郊影视文化旅游示范区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相继建成运营,成为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2013-2020年,全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年均增长13.6%

 

  建党100年来,河北发展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的历史巨变,投资历经沧桑巨变,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发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先导作用,聚焦重点行业,优化投资布局,为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