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优化升级 经济协调共进——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时间:2019-08-30 信息来源:核算处 浏览量:?
产业优化升级 经济协调共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力拼搏,积极进取,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上下开拓进取,拼搏竞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持续跃升。同时产业结构深刻调整,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全省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阔步前进。
一、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跨越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经过3年艰苦创业,1952年全省经济迅速恢复并且实现发展。从1953年开始,河北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到1957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以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结构。
1958-1978年是经济发展低速徘徊期。尤其是“二五”时期,整体经济出现下降局面。1960-1963年连续4年经济出现负增长。针对这种情况,河北在1963-1965年大力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1963年的44.8亿元增加到1965年的72.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55.1%,年均增长24.5%。
1978年,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经济发展新征程。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3.1亿元增加到1981年的222.5亿元,年均增长3.4%。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元增加到1981年的427元,年均增长2.2%。经历了1986-1987年的“软着陆”、1988年价格“闯关”和1989-1990年的治理整顿,全省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251.5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1278.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474元跨跃到2040元。
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讲话为标志,全省经济焕发出巨大生机和活力。1993年,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7.7%,1994年提前6年实现了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八五”时期是经济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4.6%。199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3953.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6079元,再次登上新的台阶。
进入21世纪,河北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经济整体处于平稳增长、低位运行状态。1998-2002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0.7%、9.1%、9.5%、8.7%、9.6%,年均增长9.5%。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全省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人均生产总值由 2003年的10251元增加到2007年的19742元,年均增长12.4%。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3662.3亿元,年均增长13.1%。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进出口出现负增长,经济面临硬着陆的风险。为应对危局,国家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河北审时度势,大力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有效破解了长期影响和制约河北发展瓶颈问题。同时积极推动“家电下乡”,启动和激活农村消费。2008-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0.1%、10.1%、12.2%、11.3%和9.7%,年均增长10.7%。2012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36576元,5年间年均增速为9.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2%、6.5%、6.8%、6.8%、6.6%和6.6%,年均增长6.9%。2018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为47772元,6年间年均增速为6.3%。
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
70年来,全省经济在总量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
(一)产业结构加快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第一产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1953-1957年,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一三二”格局,1958年为“一二三”,1959、1960年为“二一三”,1961-1971年为“一二三”,总体处于较低层次水平;1972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二一三”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率先实施农村改革,农业生产增长加快,所占比重迅速提高。1983年第一产业比重为36.1%,达到改革开放后的峰值,比1978年提高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到40.6%,降低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略升为23.4%,提高2.4个百分点。1984-1993年,随着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1992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使得第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由1984年的22.6%上升到1993年的32.0%,提高9.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由33.6%下降到17.8%。1994-2011年,第二、三产业连续高速增长。2000年,出台《河北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意见》,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全省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2%、12.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5.8和3.5个百分点。2012-2018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速均呈回落态势,年均增速分别为3.4%、6.0%,比重分别降低2.1、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长9.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0.8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2018年,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新的突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标志着全省经济发展形成了新的格局。第一产业比重由1952年的62.3%下降到2018年的9.3%,降低53.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由18.8%上升到44.5%,提高2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由18.9%上升到46.2%,提高27.3个百分点,实现了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全省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呈现“三二一”格局,实现历史性转变。
(二)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第一产业实现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多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支农投入,有力促进产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大幅下降,林业和渔业比重小幅提高,牧业比重大幅上升。农业也扭转了以粮食为主的生产格局。与1952年相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逐步显现。
第二产业主体地位增强,内部结构出现积极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其中,工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36%以上,2008年达到峰值49.4%。1992-2013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0%,高于全省生产总值2.1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201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6040.1亿元,比重达到44.5%。
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越发重要。改革开放以前,河北比较重视生产性领域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直到1977年,第三产业中占主要成分的仍是商业和运输邮电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4.5%。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018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63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2%。传统行业如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信业增加值比重大幅下降,从1952年的89.3%下降到2018年的36.0%。房地产业、金融业等产业比重提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等行业快速发展。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旅游、娱乐、教育等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金融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0%提高到2018年的6.2%。1978年,房地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04%,发展相对缓慢。1998年福利分房政策取消,同时伴随着住房改善需求的上升,房地产业实现较快增长。2018年房地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9%,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10.5%。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2018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26.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9.2%,提高3.0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率为75.2%,提高8.5个百分点。从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服务、现代批发零售业贡献突出,对现代服务业贡献率总计达到70%以上。
三、需求结构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处于生产停滞、商业萧条、百废待兴的局面。居民收入大部分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河北采取高积累模式积累资本,积极革除时弊,完成了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投资贡献逐渐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双重因素使消费率和投资率间的差距日趋缩小,消费率和投资率开始趋向平衡。但消费所占比重一直高于投资,两者比重差距由1952年的49.4%逐年降低,于1962年达到峰值95.7%后又逐年降低。其中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人均165元增加到1993年的1089元,年均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增加2094元,农村居民增加694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7年,消费、投资所占比重此降彼升,差距较小,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拉动经济增长。1997年投资率首次超过消费率,两者分别为46.5%和44.0%。2008年,为应付金融危机影响,河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扩大投资,在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08-2015年期间,投资所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以及贡献率均超过50%,成为主导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2014年投资率达到峰值59.3%。
“十三五”以来,全省积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扩大消费规模、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资本形成总额,达到60.0%;2017年继续提高到61.7%,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4.4个百分点,2018年为61.5%,连续3年保持60%以上。
四、民营经济生力军作用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民营经济规模逐步扩大,所占比重逐渐提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成为推动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重要力量。
(一)经济总量规模扩大
2018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486.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0%,比2004年提高22.6个百分点,2004-2018年年均增长11.1%。其中,2004-201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3.5%,2013-2018年年均增长7.5%。民营经济实现出口创汇290.9亿美元,年均增长15.5%;实缴税金3784.8亿元,年均增长19.2%,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达67.8%。
(二)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民营经济在规模扩大的同时,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全省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6.1:66.9:27.0调整为2018年的1.4:55.4:43.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6.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出口比重大幅提高。2018年民营经济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为85.6%,比2004年提高44.4个百分点。
(三)产业层次显著提升
民营经济涵盖产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张,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引领民营经济增长,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层次加快向高精尖和中高端层次迈进,出现一批龙头企业。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隆基泰和实业有限公司等是民营企业中的优秀代表,多次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
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河北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实现历史性转变,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河北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