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信息

市场繁荣彰显改革成效 消费升级呈现崭新格局——改革开放40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时间: 2018-11-26 浏览次数:?



 

市场繁荣彰显改革成效   消费升级呈现崭新格局

 

——改革开放40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消费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市场主体多元发展,新兴消费蓬勃涌现,商品种类丰富多样,人民生活品质日益提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优化,消费品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消费规模逐步扩大,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篇章,给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消费品市场进入了变革、发展的新阶段。改革开放40年来,居民消费由低迷到活跃,吃、穿、用商品全面旺销,消费需求逐年攀升,实现了商品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所有制结构、商业流通体制、市场价格机制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完成了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后,市场经济建设全方位推进,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市场商品供应能力大大增强,各类商品需求量加大,消费品市场逐步走向活跃,商品短缺的时代不复存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把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上升到新的高度,消费品市场站在新的起点上,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省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市场主体活力和竞争力不断激发,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质量不断提高。

 

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规模不断扩大,呈现持续较快发展的态势。反映消费品市场规模和发展水平的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为60.3亿元,2013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7年达到15907.6亿元,是1978年的263.8倍,年均增长15.4%,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2个百分点。其中,六五时期年均增长15.9%,七五时期年均增长12.7%,八五时期年均增长22.6%,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3.6%,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0%,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8.1%,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3.7%,2016-2017年年均增长10.7%,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

 

1978年以来河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随着消费市场持续较快增长,消费日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稳固。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看,最终消费支出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2016年达到60.0%,自2003年以来超过投资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2017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1.7%,高于投资需求14.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第一拉动地位,对整体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日益凸显。在行业增加值方面,批发和零售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6.3%提升到2017年的8.3%,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0.4个百分点。

 

二、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居民消费持续活跃

 

40年来,全省城乡居民需求逐步旺盛,消费日益活跃,不论是城市市场还是乡村市场,都表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城乡市场呈现共同繁荣发展的格局。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在城镇人口增多和居民消费力提高等因素共同推动下,城镇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带动消费需求增加和消费升级,对消费快速增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2017年, 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2010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3.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6.3%提高到2017年的77.5%。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乡村市场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销售网点、大型便利店和超市等不断引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加快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落地,提高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农村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乡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加快。2017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比2010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2.0%,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共同繁荣的局面。

 

在各项惠民政策的作用下,全省城乡居民收入逐年稳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环境持续优化。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1484元;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437元,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同时,省委、省政府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保障消费安全,加大对食品、药品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检验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大力推进重要商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消费环境不断优化改善。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消费者“手有余钱”,消费信心不断提振。

 

三、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40年来,市场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物质产品不断丰富,在人民生活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居民消费更加注重从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升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民生相关的基本生活类商品较快增长,但占比明显降低。2017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分别为472.6亿元和445.3亿元,分别是1978年食品、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的17.0倍和32.5倍,年均分别增长7.5%和9.3%;占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的比重分别为11.8%和11.1%,分别比1978年食品、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降低34.4和11.6个百分点。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4.6%,比1980年下降35.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7%,比1978年下降39.6个百分点。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更新转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出现,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渐从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消费向追求生活品质提升转变。作为中国人消费水平标志的“三大件”内容不断翻新,从上世纪70年代的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到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在家电产品全面进入家庭消费后,进入到一个以购房、买车、教育为核心的新“三大件”消费时期。住房、医疗、旅游、教育以及享受型的汽车、家电、家居建材、通讯器材、电子产品等消费热点频现,成为拉动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越来越多进入普通家庭。轿车零售从无到有,到2017年,轿车零售量103.4万辆,占汽车零售数量的60.8%,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企业(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34.8%,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信息消费需求旺盛,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通讯器材升级换代步伐加快。2017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达到66.7亿元,是1999年的62.3倍,年均增长25.8%。与住房消费相关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家具、建筑装潢类等商品不断热销。2017年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家具类、建筑装潢类商品零售额分别达265.3、75.9和41.2亿元,分别是1999年的10.3、33.7和103.7倍,年均分别增长13.8%、21.6%和29.4%。中西医药、医疗器材等医疗保健消费持续较快增长。2017年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达到293.3亿元,是1999年的15.7倍,年均增长16.5%。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由实物向服务型转变,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热点日益旺盛。餐饮业转型升级加快,大众化餐饮全面布局发展,培育了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经营的大中型餐饮企业,逐步形成业态互补、高中低档协调发展、多种餐饮融合促进的发展格局。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1523.8亿元,是1993年的61.4倍,年均增长18.7%;餐饮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1993年的4.9%提升至2017年的9.6%。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京畿福地乐享河北”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省旅游业实现发展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对全省消费市场起到极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2017年全省接待游客5.7亿人次,是1986年的73.4倍,年均增长14.9%;旅游业总收入由1986年的0.62亿元,突破到6090亿元,年均增长34.5%。文化娱乐消费发展良好,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观影人次4297.6万人,电影总票房达到13.1亿元,对发挥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起到积极作用。

 

四、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市场格局日新月异

 

40年来,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进入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给消费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物流业快速发展,电子移动支付方式便捷化,网络购物消费迅速扩张,电子支付、网络购物、网络服务、共享单车等新型消费不断涌现,极大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动力2017年,全省网上零售额1352.2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04.4亿元,增长29.8%,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19.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6.9%。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物流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新兴商贸业态培育壮大,多种经营业态竞相发展。1992年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逐步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各种新兴商业业态和国际著名商业集团开始进入河北,给商品市场注入了先进的营销理念、管理经验和流通先进技术,促进了全省流通现代化,经营业态日益完善。便民店、超市、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无店铺销售等发展迅速,彻底改变了过去商业经营模式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式的竞争发展新格局。新兴业态和传统业态加速创新融合,新型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新兴商业模式加快涌现。聚合了零售、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已经成为消费市场发展的新亮点。2017年,全省城市商业综合体为37家,商户总数达5831家,商户从业人员达到4.9万人,实现商户销售额(营业额)158.2亿元。

 

连锁经营由于经营方式与组织结构所独具的优势,在消费品市场中的地位不断增强,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自1992年全省第一家商业连锁企业开业以来,连锁经营由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到2017年底,全省连锁企业已有112家,其中,批发零售业连锁企业108家,餐饮业连锁企业4家,拥有门店个数5897个,年末营业面积达到652.3万平方米,年末从业人员5.6万人,实现商品零售额1037.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6.5%。连锁经营已涵盖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百货店等六类零售业态,成为现代流通业和商业领域发展的主流业态。

 

五、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商品市场建设成效显著

 

40年来,市场主体建设速度加快,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显现。从1978年开始,全省对商业流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商业结构由全民、集体经济为主导向各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个体经济快速发展,迅速成为活跃市场的重要因素。1978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占52.8%,集体所有制占46.4%,个体经济所占比重微乎其微;社会零售商业机构中个体经济0.8万个,所占比重11.8%,个体经济人员0.9万人,所占比重3.3%。随着指令性计划进一步减少,价格改革基本转向价格放开,农副产品的统派购制度取消,长途贩运政策进一步放宽,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个体、私营商业异军突起,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市场竞争,市场主体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元的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市场经济建设全面推进。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呈现多元化,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主体,并以其经营方式灵活、拾遗补缺能力强等优势,成为消费市场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作用日益显现。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法人内部控股构成来看,2017年,限额以上法人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416个,占比8.2%;集体控股企业176个,占比3.5%;私人控股企业3723个,占比73.6%。限额以下企业(单位)和个体户实现零售额11811.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74.2%,在活跃市场、方便居民生活等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覆盖面广,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大型批发市场与中小型零售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和价格信息发源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78年后随着批发体制改革,打破封闭式、分配型的经营模式,实行开放式经营,打破城乡分割,实行城乡通开的流通体制,同时兴办贸易中心,开辟新的流通渠道。1986年后全省掀起了市场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城乡集贸市场、批发交易市场、零售商业网点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繁荣活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全省掀起了第二次市场建设高潮,市场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投资力度逐年加大,市场不断向规范化、现代化发展。1978年,全省集贸市场个数仅为1118个,集市成交额为4.5亿元。1997年,商品交易市场达到4700个,年成交额1325.6亿元。截至2017年底,全省现有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217个,年末出租摊位数28.3万个,营业面积2644.7万平方米,实现成交额5918.0亿元。

 

改革开放40年,全省消费品市场成就显著,市场交易繁荣活跃,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展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消费市场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