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信息

十五时期河北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呈现“五新”

时间: 2008-03-30 浏览次数:?

    “十五”期间,河北省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突出表现为“五新”:农村经济取得新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人口素质实现新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进展。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和方法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河北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35.3%,比2000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已经走了三分之一多的路程,为“十一五”期间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着“六难六低”的制约,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

    “十五”期间,河北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以《中共河北省委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为指导,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载体,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利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显著成效。按照国家统计局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和监测方法,我们对“十五”期间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35.3%,比2000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已经走了三分之一多的路程,为“十一五”期间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显著的成效

    “十五”期间,河北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高17.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3.4个百分点,而且在“十五”后两年实现程度增幅均超过5个百分点,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突出表现为“五新”:

    (一)农村经济取得新发展,是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升的首要推力

    “十五”期间,全省着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监测结果看,2005年,经济发展方面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28.0%,比2000年提高27.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5.5个百分点。在“十五”期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7.1个百分点的增幅中,经济发展方面就贡献了7.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到46.2%,居监测指标体系六个方面之首,成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升的第一推动力量。

    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果。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81.64元,比上年增加310.58元,比2000年增加1002.78元,年均增加20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由2001年的5.0%、2002年的3.1%、2003年的6.3%,到2004年增速提高到11.1%,2005年继续增长9.8%,打破了“十五”前三年收入增长缓慢格局,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

    在农村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的18项监测指标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项最重要的指标。按2000年价格计算, 2005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12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29.3%,比2000年提高23个百分点,年均提升4.6个百分点;在“十五”期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7.1个百分点的增幅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贡献了4.6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到26.8%,居监测体系指标之首,举足轻重。

    经济发展方面的另两项监测指标也有不俗的表现。“十五”期间,全省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2005年,全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43.8%,比2000年下降5.7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1.1%,比2000年提高38.1个百分点,年均提升7.6个百分点。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17%,比2000年提高6.8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31.6%提高到5.3%,年均提升7.2百分点。

    (二)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新改善,是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升的直接体现

    生活宽裕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了新改善。2005年,农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5.6%,比2000年提高18.9个百分点,年均提升3.8个百分点。生活质量方面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次于民主建设方面,居第二位;对“十五”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升的贡献率为25.1%,仅次于经济发展方面,居第二位。

    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主要表现为“三高”:

    一是居住质量提高。“十五”期间,农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5.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比重提高12.9个百分点,饮用自来水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使用液化气比重提高7.7个百分点,农村改厕进展顺利,出行条件改善。居住质量指数31.2%,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3.1%。二是农民生活消费档次提高。农村居民在基本生活提到保障的同时,越来越注意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投入,2005年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3.9%,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30.2%,比2000年提高24.3个百分点。三是农民生活的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农村彩电、电话和电脑普及率分别提高29.5、48.5和1.0个百分点,信息化程度达到50.4%,比2000年提高25.7个百分点;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年均提升16个百分点,达到了80.3%。

    (三)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进伐,是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升的外在保障

    伴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全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快速启动,养老保险加速发展,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局面加速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2005年,社会发展方面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34.8%,比2000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在“十五”期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17.1个百分点的增幅中,社会发展方面贡献了2.5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为14.5%。从反映社会发展的分项指标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为5.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3%;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为4.4%,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1%;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为3.4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0%;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仍处在相对合理区间,基尼系数为0.3258,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100%。

    (四)人口素质实现新提高,是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升的内在动力

    农民群众是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体,是主要参与者和直接收益者。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五年来,全省十分重视提高农民素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村人口素质有了新提高。

    2005年,农村人口素质方面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25.2%,比2000年提高27.7个百分点。从反映人口素质的监测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13.1%上升为18.8%;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2.3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39.8%上升为50.9%。

    (五)民主法制建设有了新进展,是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升的制度保障

    五年来,全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政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农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提高。各级公安部门加大力度打击犯罪活动,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提高。据民政部门调查,农村居民对村政务公开的满意度为87%,已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统计部门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委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农村居民的社会安全感为90.6%,已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其中,感到安全的占30.1%,基本安全的占60.5%。上述这两项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均达到100%。

    二、面临的困难

    根据对农村全面小康监测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河北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突出表现为“六难六低”:

    (一)农民持续增收难,收入水平低

    2005年河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481.6元,实现了恢复性较快增长,但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尚未形成。随着农民收入基数的增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的难度加大。一是农产品涨价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已经减缓;二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存在一定难度;三是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增长趋缓。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8.2%,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4.7个百分点。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城镇化水平低

    2005年,全省乡村劳动力达到2806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99万人。其中,一产业劳动力1565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仍高达43.8%,但其增加值却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4%。新阶段农业、农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而农民增收难的深层原因是农村就业不充分。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农民增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农村劳动力总量大且逐年增加;乡镇企业作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渠道,吸纳能力正在逐步减弱;城镇就业空间相对缩小,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难度相应增加;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能力比较低。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依然存在,河北小城镇人口比重还只有17%,该指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3%,是仅有的4个实现程度在两位数以下的指标之一。河北农村城镇化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省份的差距更大。

    (三)农民看病难、养老难,社会保障水平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北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解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连续跨上几个大台阶,但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进步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养老难、看病难,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2005年,全省农村仅有314.9万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中享有足额养老保险的也仅有227.4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在18项监测指标中分别处于倒数第二位和第三位。建设和谐河北,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四)农民受教育难,人口素质低

    从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看,2005年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比2000年提高0.5年,实现程度只有18.8%,距离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还有81.2%的路程。其难点,一是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二是农民家庭学杂费负担较重;三是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难度加大。

    (五)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难,基础设施水平低

    由于历史欠帐较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居民的生活、生活条件改善缓慢。2005年河北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为31.2%,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使用液化气、沼气的农户只占10.5%,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也只有2.7%,室外道路状况不容乐观,出行难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六)保持耕地面积不减难,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虽然河北省也实现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十五”期间全省常用耕地面积仍减少了240万亩,年均减少近50万亩,这也是造成资源环境方面实现程度为负值的主要原因。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水资源不仅紧缺,并且浪费和污染问题也比较突出,利用效率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

    三、前景展望

    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河北省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走完了三分之一多的路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全省农业的基础地位还不稳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构尚未形成,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很艰巨,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每向前迈一步,都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根据“十五”期间河北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走势,按理想、中、保守三种方案,对“十一五”末和2020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做出了预测,供领导决策参考。 

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预测(%)

 

 

2005

实现程度

“十五”

年均增幅

预测速度

“十一五”末预期值

2020

预期值

理想方案

35.3

3.4

3.7

53.8

90.8

中方案

35.3

3.4

3

50.3

80.3

保守方案

35.3

3.4

2.4

47.3

71.3

 

    理想方案:充分考虑了对未来发展的有利因素,将预测速度由“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3.4个百分点再提升0.3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十一五”末,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可过半,达到53.8%;2020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可达到90.8%,中央和省定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得以全面实现。

    中方案:预测速度为3%,比“十五”期间年均实际增长幅度低0.4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十一五”末,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正好过半,达到50.3%;2020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可达到80.3%,基本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

    保守方案:充分考虑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将未来十五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的增长幅度保守估计为2.4个百分点,较“十五”期间实际增幅低1个百分点;据此推算,“十一五”末,全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7.3%;2020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0.3%,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得以大部分完成。

    理想方案难度较大,但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应力争;中方案应确保实现。

    四、政策取向

    针对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有机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综合应对,整体推进。

    (一)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建设现代农业,拓宽农业内部增收渠道,挖掘内部增收潜力;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务工的劳务收入;建立有效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对农民的“一减免、三补贴”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全面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搞好中、小学义务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素质;配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加快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和谐河北建设。

    (三)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要调整财政支出的存量,同时把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整合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农发资金和扶贫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对科技兴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

    (四)严格保护耕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继续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量减少失地农民,并给予失地农民合理的补偿,安排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对生活困难者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最有效的耕地开发复垦制度,坚决制止违反政策将基本农田改为非农用地的行为。提倡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集中资金,扩大节水灌溉面积。 

2006.09.07

农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