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信息

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

时间: 2008-03-30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河北省相继出台了《河北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和《河北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在“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10+1”主导产业体系中,文化产业首次被确定为影响河北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进程,提升全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河北省统计局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的文化产业统计标准,运用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及相关资料,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新举措。

  一、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可以把文化产业分为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单位两大部分。河北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为文化企事业的茁壮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来,全省文化事业发展迅速,但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造成全省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偏弱,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一)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1、文化机构及文艺表演。到2004年底,全省群众文化机构已增加到 2146个,图书馆从建国初期的2个增加到 149个,藏书 1247.9万册;“小康文化建设工程”、“彩色周末文化工程”、“文化科技医疗三下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2000―2004年各级各类文艺团体共演出13.9万场,观众达 1.8亿人次。

  2、图书及报刊、杂志出版。2004年,全省图书品种拥有1892种,出版各类图书1.9亿册,公开出版的报刊杂志品种283种,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5.2亿份、各类杂志4539.7万册;音像电子出版从无到有,现在已拥有5家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电子音像制品306种、1645.7万盒(张)。

  3、广播及电影电视。到2004年底,全省共拥有广播电台12座,广播节目套数127套,广播电台平均每日的播音时间由1979年的67小时30分增加到1034小时;电视台12座,电视节目96套,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由1978年的24小时增加到7649小时;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0座,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25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达318座,卫星收转站9430座;有线电视用户从无到有,发展到431.6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到22.33%;全省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4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39%,分别比1978年提高39.43和44.9个百分点;2004年,共播出广播剧239部、7306集,其中自制3部41集,播出电视剧6520部、161684集,其中自制8部139集,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4、旅游业。2004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7226.7万人次,创收334.6亿元;国际旅游接待人数58.07万人,接待人天数130.4万天,创汇1.9亿美元,其中接待港澳同胞2.35万人,台湾同胞2.07万人,外国人53.65万人。2005年,省政府又提出“把河北省建成全国红色旅游强省,每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保持20--25%的增速,把红色旅游品牌打造成河北旅游主打品牌”的发展目标,努力发展冀南、西柏坡、冀中、冀东、张承5个重点红色旅游区,西柏坡龙头红色旅游景区,12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0条精品红色旅游路线和京南(含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红色旅游黄金走廊,“红色旅游”将成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

  5、文物事业发展。到2004底,全省已建成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62个,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人员达3797人。全省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处,比1998年增加了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0处,比1998年增加128处,清西陵、清东陵、山海关长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1、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18.8亿元,占全省gdp的1.4%。根据全省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按照国家标准的统计范围,2004年全省共有文化企事业单位7275家,文化产业个体户59828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包括个体户)38.0万人,占全省所有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1%;文化产业共创造增加值118.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4%。

  2、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3.3%。从文化产业的行业构成来看,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四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分别实现增加值23.4亿元、14.3亿元、33.7亿元和29.7亿元,分别占文化产业总量的19.7%、12.0%、28.3%和25.0%。其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实现增加值63.4亿元,所占比例为53.3%,占据“半壁江山”,其他行业实现增加值均在10亿元以下,所占比重也低于10%。

  3、“核心层”、“相关层”所占比重较大。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所占比重最大,从业人员21.4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6.4%,实现增加值63.4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3.4%;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服务为主的文化产业“核心层”次之,从业人员9.1万人,实现增加值37.7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3.9%和31.7%;以网络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从业人员7.5万人,实现增加值17.7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19.7%和14.9%。

  4、文化产业呈区域相对集中状态。石家庄市作为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独占鳌头,2004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3万人,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9.3%,创造增加值31.2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的26.2%;居第二位的是保定,从业人员6.6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22.5亿元,所占比例分别为17.4%、18.9%;唐山市居全省第三位,从业人员4.2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13.6亿元,所占比例分别为10.9%、11.4%。这三个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加值之和分别为18.1万人、67.3亿元,占全省的比例达47.6%、56.5%,从业人员占了将近一半,增加值占一半多,其他市所占比例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整体实力较弱

  河北省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充分。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占全省gdp的比重较低。200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与目前开展文化产业统计的省份相比,河北尚处于落后状态。

  (二)“两厢”文化产业发展较慢

  2004年,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一线五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计23.6万人,占全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62.1%,实现增加值83.7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0.5%;南厢四市(邯郸、邢台、沧州、衡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0.4万人,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7.4%、23.7%;北厢(承德、张家口)二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4.0万人,实现增加值7.1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5%、6.0%。总体发展格局是“一线”发展较快,“两厢”发展相对较慢。

  (三)文化消费需求较弱牵制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消费需求,但河北文化消费需求偏弱。一是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支出水平低。2004年,全省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水平城镇为301.3元,农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为182.6元;全国平均水平城镇为473.9元,农村为247.6元;北京市城镇为1141.4元,农村为743.7元;河南省城镇为324.3元,农村为168.0元;山东省城镇为427.1元,农村为298.2元;二是城市化水平低。全省城市化率为35.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9个百分点,与发达省份差距更大。城市文化消费大大高于农村,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文化消费总需求,从而牵制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与资源大省的矛盾突出,挖掘不够

  2004年,河北省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包括旅游文化和娱乐文化)从业人员6.0万人,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5.8%,占全省从业人员的0.2%;实现增加值14.3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0%,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2%。河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有很深的潜力可挖,下一步应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让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五)文化观念滞后,产业意识欠缺,管理体制不灵活

  文化观念滞后是影响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障碍,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仍按事业单位管理方式管理文化产业,没有充分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开拓文化市场,而文化产业经营者的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做大、做强、做龙头产业的意识欠缺。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事不分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事业单位体制束缚了文化单位手脚,也助长了等、靠、要思想。这就造成企业法人管理结构虚化,文化产业缺乏市场进取精神,文化产业普遍呈现小、弱、散、差状态,产业竞争力较差。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措施

  要实现河北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应以建设“文化大省”为契机,多措并举,逐步扩大全省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化产业长城。

  (一)深化体制改革,转变经营观念,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

  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逐步转变职能,坚持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的原则,把培育文化市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作为工作重点;转变经营观念,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事业进步;认真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逐步加大文化市场的开放力度,创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增强对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公有制资本的吸引力。

  (二)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

  在确保核心层稳步发展的同时,加速以网络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为主体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旅游资源大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使红色旅游文化成为河北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对原有文化产业单位,增资改制,挖潜增效,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同时自建或引进一批大型的、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及早步入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快速发展轨道。

  (三)打破区域闭锁,建设跨市文化产业链,“一线”带动“两厢”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市场经济规律的支持,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各地区之间是一个相互开放的大系统。这就需要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建设跨地区的文化产业链,不同地域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不同地区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拉动文化消费需求

  以2004年的统计数据推算,河北省城市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至少可以拉动8亿元的文化消费需求,相当于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十五分之一。因此,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城市化战略的重大部署,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仅可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也将起到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五)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高素质文化产业队伍

  企业发展不发展,人才是关键,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没有一流的队伍,就做不出一流的业绩。要建设高素质文化产业队伍,一是要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充分发挥河北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京津高校及国内外文化培训机构的合作,多渠道培养文化与经营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融合文化资本运营、文化艺术商务代理、网络及多媒体文化服务等多种知识的优秀人才。二是要吸引文化产业人才。充分发掘燕赵文化的深厚底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人才;同时进一步健全用人激励机制,以优厚的条件和环境吸引人才。

2006.09.28

社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