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统计信息

河北区域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研究

时间: 2008-03-30 浏览次数:?

 

    服务业与城市化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个重大问题。全面振兴服务业,加快推进城市化,是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构建和谐河北的紧迫任务和关键举措。河北省统计局结合河北实际,以服务业为主线,以城市化带动为切入点,以“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为着重点,建立并运用双向互动协调模型及判断基准,对区域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模式及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城市化带动,打造“一区、两带、三中心”的服务业增长极,以及“建立四个机制、构筑四个空间”的实现途径。

  一、双向互动模式及定位

  (一)协调模型及判断基准

  服务业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后续动力,城市化拓展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二者存在着同向发展、双向互动的一般规律。为反映二者协调发展的状态和互动模式,河北省局研究建立了双向互动协调模型及判断互动模式的基准。

  基准一:协调互动循环状况。用双向互动协调模型及指数反映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协调发展状态。该指数以服务业与城市化两大模块为基础,分别测算服务业实力指数与城市化推动力指数,以服务业实力指数为1计算而得。协调互动指数大于1表示城市化领先于服务业,小于1表示服务业领先于城市化。

  基准二:服务业实力。用服务业发展模块测算服务业实力指数,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服务业发展模块以现实竞争力和潜在需求为核心。基础实力是服务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现实基础和今后发展的新起点;需求潜力是服务业发展后劲的根本保证,是未来竞争优势与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服务业实力指数以60为基准,大于60表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于60表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准三:城市化推动力。用城市化发展模块测算城市化推动力指数,综合反映城市化发展状况。城市化发展模块兼顾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反映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动力源泉、潜力保障等情况;发展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程度、居民生活水平及城市设施状况。城市化推动力指数以60为基准,大于60表示城市化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于60表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互动模式评析与河北差距

  按照上述三个基准,运用互动协调模型,对全国各省(区、市)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模式进行评价与综合定位,基本结论是: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模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模式四种类型(简称“二四模式”),即:高水平互动模式(包括城市化带动型、服务业领先型)与低水平互动模式(包括服务业滞后型、城市化滞后型)。河北的互动模式属于低水平互动模式中的服务业滞后型。

  1、“二四模式”的区域分布及主要特征

  城市化带动型。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二者协调互动关系较优,互动协调指数大于1,与全国相比,城市化发展水平更具优势。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江苏、上海等8个省份。这些省份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强,城市化率均高于全国,城市经济总量约占全国城市的55%,服务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70%。

  服务业领先型。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水平“一高一低”,服务业实力指数高于全国,具有领先优势,城市化推动力指数基本低于全国,互动协调指数小于1,二者互动协调性有待提高,互动效应与城市带动型有较大差距。包括辽宁、湖北等4个省份。

  服务业滞后型。服务业与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处于较落后发展状态,突出表现为服务业处于相对劣势,城市化带动力不强,呈低水平互动、服务业滞后特征。包括河北、山西等7个省份,服务业实力指数均居全国16位之后,城市化推动力指数居11-16位之间。

  城市化滞后型。服务业与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互动协调指数小于1,特别是城市化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缺乏有效支撑。包括河南等11个省份,城市化推动力指数全部居全国19位之后。

  2、河北“服务业滞后型”的主要差距

  与沿海先进省份相比,河北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协调度偏低,互动协调指数为1.01,呈明显的低水平互动、服务业滞后型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低两差”。

  一是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产业协调性差,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先进省份有较大差距。河北服务业实力指数为58.9,居全国第16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3.1%提高到33%,但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比全国低7.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9位。

  二是服务业滞后于城市化,与城市化发展协调性差,城市化对服务业带动力不强,与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有较大差距。河北城市化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推动力指数为59.7,居全国第10位。近年来河北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期,2000-2005年,城市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却下降0.5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了河北与先进省份互动协调水平的差距。

  (三)“一线两厢”互动模式“一强两弱”

  运用互动协调模型,对河北“一线两厢”区域互动模式进行测算与分析,基本判断是:“一线两厢”区域发展不平衡,双向互动“一强两弱”,即:“一线”强,对提高全省城市化带动效应贡献突出;“南北两厢”弱,降低了全省互动协调水平。

  “一线”:高水平强势互动型。“一线”地区服务业实力指数与城市化推动力指数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远远高于“南北两厢”,互动协调指数为1.01,呈高水平互动模式。服务业的基础实力、发展潜力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均居三大区域之首。服务业实力指数高于全省的4个市和城市化推动力指数高于全省的5个市均分布在“一线”地区。

  “南厢”:低水平服务业滞后型。服务业实力指数低于城市化推动力指数,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互动协调指数为1.01,其薄弱环节是服务业发展潜力不足,城市化带动不强,城镇经济实力和聚集能力弱。2004年“南厢”地区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比全省低17.3%和27.5个百分点。

  “北厢”:低水平城市化滞后型。城市发展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化推动力指数落后于服务业,互动协调指数仅为0.97。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城市数量少,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2004年城市创造的生产总值仅占11个设区城市的9.9%,城市化率33.1%,为三大区域最低。服务业产出能力和效率不高,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与服务业综合生产率仅分别为全省的73.9%和86.2%。

  二、关联效应与发展梗阻

  服务业与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同向关联效应。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和几组相关指标,通过对全国和河北二者的关联效应测算与剖析,结果显示:河北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关联效应弱于全国,从内在联系分析,关联不强与关联基础水平低是根本原因,症结点在于服务业实力不强与城市化发展水平不高并存。

  滞后发展的服务业,导致服务业与城市化关联弱

  与全国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河北城市化率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均具有正向相关、同向关联效应,但相关程度低于全国,提高城市化率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带动力偏弱,对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呈低水平基础上的强带动。

  一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城市化率关联呈现“两弱”,即:相关程度弱,同向关联效应弱。建立以下两个模型,分别反映全国平均的关联效应和一般发展规律,以及河北的关联特征。

  y11=8.583+0.822x11

  y12=21.182+0.405x12

  测算结果显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城市化相关系数全国为0.935,河北仅为0.64,表明河北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城市化率之间协调性差,城市化水平提高,服务业不能同步跟进。关联系数全国为0.822,河北仅为0.405,表明城市化率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0.822个百分点,河北仅提高0.405百分点。

  二是城市化率对服务业就业比重带动效应呈低水平高带动特征。与全国相比,河北相关程度低,带动效应较高。相关系数河北为0.878,低于全国0.959的水平,河北服务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率变动的贴近程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关联系数河北为0.837,全国为0.754,即河北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服务业就业比重提高0.83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092个百分点,说明河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提升就业比重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河北服务业就业比重长期低于全国,这种高带动效应是建立在低水平基础上的。

  服务业对城市经济依赖性强,低水平的城市经济导致低水平的服务业

  服务业增加值和城市生产总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全国为0.997,河北为0.983。建立全国与河北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生产总值线性回归模型:

  y21=9722.64+0.621x21

  y22=511.47+0.758x22

  测算结果显示,河北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生产总值关联系数为0.758,全国为0.621,城市经济对全省服务业总量的带动规模大约相当于城市经济总量75.8%,带动效应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7个百分点,说明河北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关联效应与依赖程度均高于全国,但城市经济落后,使带动效应难以有效发挥。

  城市规模小与大城市带动效应差,抑制了服务业的有效突破

  城市的聚集功能形成对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化需求,成为拉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对2003年全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城市规模对照分析,城市规模越大,对服务业带动越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越高,二者具有正向联动效应,特别是人口规模达到500万人以上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突破50%,出现跨跃式发展。

  与全国平均规模相比,河北城市规模小,特别是100万人以上城市少,对服务业带动水平偏低。全省11个设区城市服务业比重41.6%,比全国平均低2.3个百分点,100万人以上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没有达到全国同等规模城市的平均水平。

  深入分析,河北互动水平低、关联效应不佳有三大制约:

  一是整体实力不强。河北产业结构层次低,服务业基础实力弱。2004年底,服务业发展产业活动单位19万个,个体经营户212.1万个,占全部非农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2.5%和81.0%,比全国低3和4个百分点。城市经济实力不强,聚集能力不高。2003年,河北城市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比全国平均低5.1%和30.7%。

  二是消费支撑偏低。消费水平越高,服务需求越大。受收入水平制约,河北需求层次低,整体消费水平低。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7.1元,比全国低13.2%;2004年最终消费率为42.4%,比全国平均低10.6个百分点,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全省居民消费水平3858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的84.8%。

  三是发展后劲不足。城镇投资比重低,2005年,河北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0.2%,比全国低4.6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比重低,城镇服务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为47.9%,比全国低8.9个百分点;服务业利用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仅为14.1%,比全国低9.1个百分点。

  三、强力打造服务业增长极

  服务业发展滞后是实现全省双向良性互动的最大制约。发挥行业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培育壮大服务业增长极,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是改善低水平互动模式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培育行业增长极

  选择和培育产业增长极,要看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为此,河北省局把产业实力、行业关联、比较优势、发展后劲作为服务业增长极的选择基准,并对全省服务业主要行业进行筛选,结果显示:有2大行业既有优势又有发展潜力,2大行业具有发展潜力,4大行业不具有优势或潜力。

  既有优势又有潜力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规模大,实力强,这两大行业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均在20%以上;行业关联度高,对全省服务业贡献大,拉动效应分别为6%和31%;比较优势明显,增加值区位商分别为1.52和1.08,且均呈上升趋势;投资比重高,发展后劲足,2005年两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服务业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0.3%和9.5%。

  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业。尚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劣势逐步缩小、优势正在积聚,潜力有待挖掘。区位商虽低于1,但均呈上升趋势;两大行业投资额占服务业投资的21.6%和7.2%,发展后劲足,潜力较大。其中社会服务业与全省服务业关联程度较高,拉动效应为2倍。

  不具有整体优势与潜力的行业――金融保险证券业、房地产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投资比重均不足10%,区位商均低于1,除金融保险证券业外,其他行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度低。但金融保险证券业和房地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金融保险证券业增加值比重为7.5%,拉动效应为1.09倍;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为8.2%,区位商呈上升趋势。

  综合分析,培育壮大河北服务业增长极,应以城市化加速推进为契机,发挥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进一步强化主体地位;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强整体实力,提高对服务业的贡献率;培育壮大金融保险证券业和房地产业,大力发展科研信息、咨询和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使其尽快成为全省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二)打造区域增长极

  培育“一线两厢”服务业增长极,要立足于现有资源秉赋,整合优势,错位发展,以城市化带动,优势特色行业为抓手,强力打造“一区、两带、三中心”,构建竞争新优势。

  “一线”:构筑一体化物流网络中心、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心、金融集聚辐射中心

  “一线”环京津区位优势明显,受京津辐射效应突出,初步形成了以石家庄、唐山特大城市为中心的两大城市带,多层次的城镇结构有效衔接、互相融合,构成了京津冀立体城市带。2005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区位商均大于1,分别为1.05和1.01;金融服务业区位商为1.27,比“南厢”和“北厢”地区分别高0.44和0.18;知识服务业(包括教育、文化、研究与发展、信息、软件、咨询等行业)的区位商为1.06,分别高0.45和0.27,表明商贸流通、金融和知识产业为“一线”地区的三大优势行业。建立“一线”地区优势产业与服务业增加值关系模型:

  y服务业=237.1+0.65x商贸+4.66x金融+5.08x知识

  测算结果显示:金融和知识服务业带动效应显著,对“一线”地区服务业的拉动效应分别达3.66倍和4.08倍;商贸物流业的带动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但比较优势明显。为此,要引导优势服务业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京津冀联动发展的一体化物流网络中心;大力发展信息、科技、教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打造金融集聚辐射中心。

  “南厢”:建造现代物流优势隆起带、社会服务业优势隆起带

  “南厢”区位优势明显,邯郸、邢台是历史上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沧州、衡水交通运输便利,商贸服务业发展潜力较大。近年来,随着特色工农业的较快发展,社会服务业优势有所显现。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区位商为1.21,比“一线”和“北厢”分别高0.03和0.1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服务业区位商为1.48,分别高0.64和0.25。建立“南厢”地区优势产业与服务业增加值关系模型:

  y服务业= 1.61x交通业+1.97x商贸业+1.16x社会服务业

  结果显示:优势行业对“南厢”服务业的带动效果显著,商贸业拉动效应为97%,交通邮电仓储业为60.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服务业为16.4%,三者合计拉动效应为2.68倍。为此,“南厢”应以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社会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特色产品生产和集散基地,打造现代物流优势隆起带;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等社会服务业,为特色工农业加速发展提供服务,打造社会服务业优势隆起带。

  “北厢”:打造特色休闲旅游区

  “北厢”是京津生态屏障,独特的人文资源,以及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使旅游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005年,旅游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9.7%,分别比“一线”和“南厢”高4.7和4.2个百分点。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文化体育娱乐业区位商为1.29,比“南厢”高0.52;住宿餐饮业区位商为1.74,分别比“一线”和“南厢”高0.34和0.35。建立“北厢”旅游业与服务业关系模型:

  y=66.3+3.84x r2=0.993

  结果显示:旅游业对服务业的带动效应为3.84倍,要实现旅游业乃至服务业的大发展,必须突破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为此,要瞄准京津市场,整合资源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特色休闲旅游为切入点,强力带动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房地产等相关服务业迅速崛起,加快潜在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打造特色休闲旅游区。

  四、构筑四大协调发展空间

  未来五年是河北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按照《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0年,gdp达到1.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万元。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这个阶段,经济结构将出现战略性调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将大幅提高。随着城市化、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各项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北服务业发展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将会得到有效控制,服务业整体实力将有较大提升。

  根据服务经济学理论,利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测模型。

  y=28.09+0.01x1+0.38x2+0.20x3

  按照《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4‰以内,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45%,据此测算,2010年河北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将达到37%以上,“十一五”规划目标能够实现。

  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推进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化为引擎,以振兴服务业为目标,加强政府引导,强化市场运作,推进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形成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具体讲,就是“建立四个机制,构筑四个空间”。

  (一)建立自主增长机制,延伸服务业发展空间

  优化行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行业。发挥资源和市场优势,做大做强传统优势行业,夯实服务业增长基石,提高行业竞争力。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发挥市场作用,拓宽发展领域,提高开放程度,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

  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城市的整体实力和辐射带动力。着力提高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和先导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改善农村发展条件。以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扶持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

  区域合理发展。整合优势,突出特色。大城市要加速人才、科技、信息向优势产业的聚集,提升发展层次;中等城市要发挥中心特色优势,拓宽服务领域;小城镇要增强承接城市辐射能力,扩大消费需求。

  (二)实施多轮驱动机制,构筑协调发展空间

  增加投入与刺激消费并重。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制度改革与开放力度,加快垄断行业的体制改革,鼓励民营、外资企业进入。提高收入与引导消费并重,拓展消费领域,促进消费方式多元化,形成与需求层次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并重。促进制造业改造升级与产业集群化。依托优势产业相对集中的重点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围绕龙头企业群,延伸产业链,完善金融、研发、信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环境,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以及物流、信息、金融等社会化、市场化服务体系。

  市场配置与政府推动并重。健全市场调节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顺畅流动,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和职能互补,实现高层次的区域产业一体化。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推进制度改革,加强规划编制,规范市场秩序,搞好综合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增强三力驱动机制,拓展城市化发展空间

  夯实基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就业总量。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增强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低成本的就业培训和引导,提高就业适应能力;规范劳动力市场,积极发展劳动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竞争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城市的科技要素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强政府科技投入,组织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科学规划高新技术园区,培育现代企业群,聚集高素质人才。

  提升创新力:加强组织协调,实现管理创新;加强城市化发展的组织协调,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加强对城市化的跟踪监测,建立健全城市化发展监测、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形成规划科学、政策协调、信息互通的保障机制。

  (四)完善增长动力机制,确立发展保障空间

  完善政策引导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实施城镇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动力支撑。

  加强投资拉动机制。强化项目建设,谋划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扩大引资力度,激活社会资金,保证投资资金的有效供给。

  建立城市环境改善机制。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及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美化净化城市环境,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增强产业活力和城镇发展动力。

2006.10.11

服务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