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

七十五年砥砺行 燕赵大地谱新篇——新中国成立75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时间:2024-09-30 信息来源:新闻办

 

七十五年砥砺行 燕赵大地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辉煌成就,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新变化,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攀升

 

(一)经济总量不断跨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国民经济亟待恢复。1952年,全省生产总值仅为40.5亿元,1953-1978年间,河北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曲折前进,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83.1亿元,是1952年的4.5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北跨步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1991年、2006年、2011年分别实现了千亿元、万亿元、2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分别达到1072.1亿元、10043.0亿元和21384.7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17年经济总量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2021年越过4万亿关口,初步核算,2023年全省生产总值4394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212.0倍,年均增长7.8%。

 

(二)人均水平实现跨越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生产力水平极低,经济发展极为落后,人均生产总值长期处于较低水平,1952年仅为125元,1978年缓慢增长到364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经济快速发展,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实现连续跨越,1988年突破千元,2004年突破万元,2008年突破2万元,2012年突破3万元,2017年突破4万元,2021年突破5万元,2023年人均生产总值达5933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90.4倍,年均增长6.6%。

 

(三)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后,河北财政经历了从初创到成熟壮大的快速发展阶段。1952年,河北全部财政收入仅为4.4亿元,1992年突破百亿元,达到101.2亿元,比1952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8.0%。2005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00亿元,2009年突破1000亿元,2023年达到4286.1亿元,比1994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14.0%。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加快河北经济发展、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三次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实现历史转变

 

(一)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乡村全面振兴,河北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不断跃上新台阶。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70.9亿元,比1949年增长381.6倍,年均增长8.4%。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全省粮食产量达到3809.9万吨,比1949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2.9%。蔬菜水果供给日渐丰富。全省蔬菜产量5498.0万吨,比1975年增长9.5倍,年均增长5.0%。园林水果产量1166.6万吨,比1949年增长50.1倍,年均增长5.5%。肉、蛋、奶的需求不断增加。全省猪牛羊肉总产量380.2万吨,比1978年增长8.1倍,年均增长5.0%;禽蛋产量407.8万吨,比1985年增长11.2倍,年均增长6.8%;牛奶产量571.9万吨,比1978年增长313.2倍,年均增长13.6%。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全省有效灌溉面积4122.0千公顷,是1949年的5.4倍,年均增长2.3%。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机耕面积从1952年的2.1千公顷提高到2023年的5336.2千公顷,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6999.0千公顷和6326.5千公顷。

 

(二)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钢铁、装备制造、石化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不断扩大。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9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932.1倍,年均增长10.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8%,比1952年提高15.0个百分点。行业门类齐全、富有河北特色的工业体系逐渐形成,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粗钢、钢材、平板玻璃等传统优势产品增势强劲,2023年产量分别达到21050.6万吨、29792.6万吨和13314.4万重量箱,分别是1949年的56893.5倍、114586.9倍和368.9倍,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新兴产业快速增长。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1.4%,比2005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快速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经济主要依赖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第三产业比重、产业能级和层次都较低,占生产总值比重长期在20%上下徘徊。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2012年服务业占比突破40%,比1978年提高19.1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3042.6亿元,比1952年增长642.6倍,年均增长9.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952年的18.9%提高到2023年的52.4%,提高33.5个百分点。作为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3.9%提高到2023年的13.1%,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河北经济结构在较快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更趋协调,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工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是典型的农业省,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2.3:18.8:18.9。197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7.2:40.7:22.1,第二产业稳定超过第一产业,从此奠定了工业大省的地位,1978年第二产业占比达到50.5%,占据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向更趋合理方向发展,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44.6%,标志着经济增长跨入由服务业主导的新阶段,产业结构优化为11.7:43.7:44.6,首次呈现“三二一”产业发展新格局。2018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达到半壁江山,2023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10.2:37.4:52.4,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2.4%,比1952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三、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初期,物资紧缺,商品供给不足,194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8.3亿元。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商业网点迅速增加,全省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12.9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各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191.4亿元。202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40.5亿元,比1949年增长1811倍,年均增长10.7%。

 

(二)对外经济贸易成绩斐然

 

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多领域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抢抓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进出口贸易从无到有、从有到强,1975年河北正式开辟口岸自营出口业务,实现出口总值7832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进出口总值826.6亿美元 ,比1978年增长275倍,年均增长13.9%;出口总值498.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77倍,年均增长12.6%。对外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持续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3亿吨,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二,石家庄、唐山列入国家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创新举办廊洽会、数博会,一批国内外领军企业签约落户。河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和泰国罗勇工厂、德龙钢铁印尼钢厂等相继建成投产。2023年,实际使用外资1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

 

四、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精心谋划,强力推动,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环境和创新活力持续向好。

 

(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

 

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2022年,全省研发人员总量25.8万人,比1996年增加23.1万余人,年均增长9.1%;研发投入848.9亿元,比1996年增加839.3亿元,年均增长18.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02%,比1996年提高1.72个百分点。

 

(二)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不断涌现

 

产学研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全省建成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87家、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3家、重点实验室367家。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截至2023年,全省高新区总数达到28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5家;孵化器数量达193家,其中国家级47家。创新主体不断培育壮大。2013年启动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和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从2014年的8923家增加到2023年的11.7万家,增长12.2倍。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825家增长到2023年的1.4万家,增长16.0倍。

 

(三)创新成效不断显现

 

专利授权量成倍增长。2023年,全省各种专利授权量9.2万件,是1986年的1295.8倍。技术市场交易活跃。2023年,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2613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789.9亿元,比2012年增长47.4倍。新动能加快集聚。全省以创新引领新动能加快集聚,新兴产业快速增长。2023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1.4%,比2005年提高13.9个百分点。新业态蓬勃发展。网络零售快速增长,全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由2016年的833.3亿元增长到4214.6亿元,增长4.0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8.0%,比2016年提高15.3个百分点。新产品快速增长。新技术、新材料产品从无到有,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6万辆,比2016年增长33.8倍,集成电路3711.2万块,比2007年增长37.1倍。

 

五、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掀开了河北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2023年达到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其中,京津冀三地分别为43760.7亿元、16737.3亿元和43944.1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1倍、1.7倍和1.8倍。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优化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疏解工作。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累计实施亿元以上京津项目270个,总投资2403.1亿元。渤海新区黄骅市累计实施京津合作项目85个,总投资332亿元。积极对接央企总部及部分国家部委、科研院校、金融机构,大力推动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落户河北,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实现历史性突破。

 

交通、生态、产业领域率先突破。交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构建,京张高铁、京沈高铁、京雄城际等建成通车,基本实现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通达。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成效显著。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沿海防护林、京津保生态过渡带等重点工程建设持续实施。三地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60%以上。产业对接深入推进。集中打造“1+5+4+33”重点承接平台体系,积极吸引京津产业转移,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市电力装备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区域产业链协同逐步强化。

 

“三区一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快速推进。“一环、两通道、多节点”商贸物流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石家庄、保定、邯郸、秦皇岛、沧州、唐山6市成为全国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成功举办第6、7、8届中国国际物流发展大会。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加快建设。大力压减过剩产能,深入开展“万企转型”行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107个县域特色产业。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1.4%,比2013年提高9.6个百分点。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2023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77%,比2013年提高14.77个百分点。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持续发力。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跨界断面水质监测体系,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超过80%,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加快建设。

 

(二)雄安新区拔节生长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17年以来,河北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坚持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明显。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首要定位,制定配套支持疏解政策,健全疏解服务机制,有力有序推动承接疏解项目落地。首批疏解的央企总部建设有序推进,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均已建成投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互联网产业园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快建设。2023年,新区共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52家。截至2023年底,央企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200多家;北京转入的企业法人单位1905家,比2022年末增加29家。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严格落实先规划后建设要求,持续完善“1+4+26”规划体系,城市框架全面拉开,起步区“四横十纵”骨干路网全面开工,雄安高铁站建成投用,“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道路网络全面建成。截至2023年底,雄安新区累计开发面积覆盖184平方公里,新建道路712公里,新建地下管廊141公里。2023年,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0%,拉动全省投资增长1.6个百分点。  

 

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取得实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建强中国科学院创新研究院等10余个重要创新和产业平台,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运行,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正式成立。成功举办中关村论坛雄安智能城市平行论坛、雄安“智绘未来”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等系列科技创新活动。2023年认定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7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家。

 

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果显现。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成效明显。白洋淀水质、入淀河流水质均稳定保持在Ⅲ类。野生鸟类达275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69种;野生鱼类达48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了21种。持续推进千年秀林及园林景观带建设。新区设立以来,累计植树造林面积47.8万亩,绿化面积达到73.8万亩,成林后新区森林覆盖率达34.9%。

 

六、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一)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能耗强度持续降低。“十二五”时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5.2%;“十三五”时期累计下降21.3%。2023年,全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2023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构成中,原煤生产量占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42.9%,比2012年下降41.7个百分点;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47.9%,比2012年提高43个百分点,风电、光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占比不断提高,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河北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综合实施压能、减煤、治企、抑尘、控车、增绿等攻坚行动,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3年,全省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排名保持在全国重点城市“后十”之外,全省PM2.5平均浓度38.6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3.9%。造林步伐继续加快,2023年,全省完成营造林627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44万亩,分别达到年度任务的104.5%、110%。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80%以上,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89亿立方米。

 

七、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河北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一)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始终把就业摆在优先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形势保持了长期稳定。2023年,全省就业人员3623万人,是1978年的1.7倍,年均增长1.2%;城镇就业人员2151万人,是1949年的34倍,年均增长4.9%;城镇新增就业89.9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104.5%。就业结构显著优化,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2023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789万人,比重为21.8%,与1978年相比,下降55.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1147万人,比重为31.7%,提高1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1687万人,比重为46.6%,提高37.4个百分点。

 

(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142元提高到43631元,是1952年的30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4年的63元提高到20688元,是1954年的328倍。持续调整提高最低工资、职工退休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确保低收入群体工资稳定增长,职工工资待遇持续改善。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6958元,是1949年的304.9倍。

 

(三)精准脱贫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河北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状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举全省之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底,全省23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上首次消除了绝对贫困。2021年以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村生活显著改善。

 

八、基本公共服务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事业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2023年,全省小学总数1.13万所,在校学生653.2万人,在校生数是1949年的2.9倍。普通中学2525所,在校生333.3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51倍和158.7倍。普通高等学校129所,是1949年的43倍,高等教育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184.0万人,是1949年的920倍。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5年,提高到2020年的9.4年。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医疗卫生机构92825个,是1949年的58.0倍;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3.4万张,是1949年的66.8倍;卫生技术人员64.5万人,是1978年的6倍。

 

(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社会保障制度平稳运行,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扩大。2023年,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527.3万人,比2012年增加192.7万人,增长5.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49.8万人,比2012年增加837.2万人,增长75.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1153.5万人,比2012年增加458.7万人,增长66.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815.2万人,比2012年增加313.4万人,增长62.5%。

 

改革扬帆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出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河北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主动作为、敢作善为、奋发有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让中国式现代化在燕赵大地展现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