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0日)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推出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城镇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根据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统计监测调查结果和评价体系,对全省和设区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监测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稳步提高,为建设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标志的沿海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城镇化发展总体评价
(一)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稳步提高。全省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为108.0,综合发展水平比上年提高8.0%,提高幅度快于上年0.5个百分点。支撑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的六大要素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5.9%,社会发展水平提高4.0%,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13.6%,城镇聚集水平提高2.8%,城市建设水平提高5.0%,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提高5.4%。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全省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提高的贡献突出,贡献率达65.2%,其他要素贡献率为34.8%。
(二)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全省各地创新发展举措,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2007年,全省城镇化率突破40%,达40.25%,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有6个设区市城镇化率超过40%,比上年增加2个市;有19个县级市和41个县城镇化率超过30%,比上年增加13个县。
(三)城市的支撑作用显著。城市发展优势突出,聚集能力和扩散效应增强,对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发挥了较强的支撑作用。设区城市(指11个设区市市区,下同)经济总量占全省的1/3,财政收入接近一半,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全部财政收入分别是全省的近2倍和3倍。石家庄、唐山两个大城市占设区市经济总量的21.1%和30.1%,发挥了区域核心作用。
(四)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各设区市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差距较大,11个设区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高低相差1.26个点,其中4个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市低于全省水平。城镇化率差距有所扩大,高低相差17.97个百分点,比上年扩大0.7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展主要特点
(一)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开放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实力继续增强。2007年,设区城市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达449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8%;人均生产总值达35997元,比上年增加3905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全部财政收入完成7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全省财政收入的49.2%;人均全部财政收入6208元,比上年增加84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设区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0%和51.1%,下降0.3和1.0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1和11.9个百分点。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地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对外经济快速增长。设区城市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3%,增速同比加快13.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全省出口总值170.2亿美元,增长32.6%,增速加快15.1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为14.2%,提高1.3个百分点,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二)城镇聚集水平日益提高,发展协调性继续改善
——城镇聚集水平提高。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2007年,全省城镇人口达2794.7万人,比上年增加120.7万人,增长4.5%,增速同比加快0.9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就业人员935.4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25.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产业聚集水平提高。设区城市非农产业就业人员500.9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83.2%,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41.4%,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6和12.8个百分点。
——协调性继续得到改善。产业发展与人口聚集协调互动,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均有所提高,二者之比为0.68,比上年略有提高,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成效显现,体现了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投入增加。2007年,全省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52.8%。交通状况继续改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13.5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4平方米,增长1%;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8.98标台,增加0.24标台,增长2.7%。供热、供气、供水、排水能力提高。集中供热面积2193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8%;燃气普及率达到95.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供水综合生产能力816.7万立方米/日,比上年增长0.5%;排水管道长度11911公里,比上年增长4.9%。节水成效显著。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连续三年下降,2007年为125.4升,比上年下降5.4%。
——技术设施承载能力增强。设区城市年末电话用户达1799.5万户,比上年增加17.3%,占全省的40.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电话户数为14341户,增加1843户,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倍。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268.1万户,占全省的72.4%;每万人拥有互联网用户为2137户,增加187户,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倍。
(四)城市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本年完成投资额309.4亿元,增长18.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城市污水综合处理率为66.1%,提高2.5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3.4%,提高6.9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比上年高6.2个百分点。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省城市公园绿地面积1.23万公顷,比上年提高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4平方米;工业烟尘排放量为46.4万吨,下降16.1%;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1.2%,连续两年保持在60%以上。
(五)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90.5元,比上年增长13.4%,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13%以上。消费水平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235.0元,增长12.1%。
——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带动了消费结构升级。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9辆、家用电脑49.7台,分别比上年增长31.8%和16.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8%,比上年降低0.06个百分点;居住条件改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45平方米。
(六)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科技教育事业稳步推进。科技人员与科技投入增加。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人员13.9万人,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0.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4.2%;r&d(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90.8亿元,增长17.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6%。科研成果显著。专利申请量7853件,专利授权量5358件,分别增长8.8%和29.7%。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34.0人,增长7.2%;设区城市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86.4万人,增长7.5%。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5.8%,提高10.1个百分点。
——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全省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443.2万册,比上年增加81.9万册,增长6.0%。卫生事业蓬勃发展。设区城市医生数达4.6万人,增长30.1%,占全省的42.7%;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为36.8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倍。
——社会稳定工作继续加强。就业水平继续提高。全省城镇就业人员935.4万人,比上年增长2.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3%,降低0.0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工作有序推进。全省享受低保人数占社会救济总人数的99.72%。
三、设区市、县(市)城镇化发展监测结果
(一)设区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比较
2007年,全省11个设区市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廊坊、邯郸、沧州、保定、承德、邢台、张家口、衡水。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廊坊4市继续高于全省,其他7市低于全省。
从反映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的六大构成要素看,经济发展水平前3位为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城镇聚集水平前3位为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城市建设水平前3位为石家庄、秦皇岛、邢台;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前3位为廊坊、秦皇岛、邯郸;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前3位为唐山、廊坊、石家庄;社会发展水平前3位为石家庄、秦皇岛、承德。
(二)设区市城镇化率比较
2007年,11个设区市城镇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唐山49.73%、石家庄45.10%、秦皇岛44.78%、廊坊44.63%、张家口40.93%、邯郸40.67%、沧州39.00%、邢台38.06%、承德35.27%、衡水35.01%、保定31.76%。各市城镇化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幅度在0.92-2.04个百分点之间。
(三)县(市)城镇化率比较
全省县域城镇化率整体水平得到提高。2007年, 136个县(市)城镇化率居前30位的依次是:任丘市、三河市、唐海县、黄骅市、霸州市、泊头市、迁安市、青县、遵化市、涉县、香河县、邯郸县、武安市、清河县、冀州市、涿州市、沙河市、文安县、正定县、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厂回族自治县、栾城县、迁西县、宁晋县、怀来县、南宫市、玉田县、固安县、滦南县、肃宁县。这30个县(市)城镇化率均在35%以上。与上年比较,新增加了正定县、滦南县两个县。
县域城镇化率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在136个县(市)中,城镇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仅有18个,在50%以上的有4个,均比上年增加1个;40%-50%的有14个,占全部县(市)的10.3%;30%-40%的有42个,占30.9%;20%-30%的有61个,占44.9%;10%-20%的有15个,占11.0%。22个县级市城镇化率均在25%以上,其中,11个市超过40%,8个市在30%-40%之间,3个市在30%以下。
上述情况表明,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了积极成效,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已成为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级各部门要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将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作为重要抓手,按照全省城镇化会议上提出的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等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竞争的高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