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而不息谋发展 燕赵三农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河北人民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全省农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壮大,生产结构显著优化,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摸索中前进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乡村全面振兴,河北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谱写了河北农业农村发展的壮丽篇章。
一、农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不断跃上新台阶。2023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70.9亿元,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12年增长381.6倍、101.4倍和0.6倍,年均增速分别为8.4%、10.8%和4.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783.7亿元,增长188.8倍,年均增长7.7%。
河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变化情况
注:从2003年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农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牧业产值比重不断上升,林业、渔业产值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的89.0%下降到2023年的52.5%,下降36.5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比重由8.7%提高到30.8%,上升22.1个百分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林业、渔业产值占比稳定在3%左右。经过75年的发展和调整,全省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了从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河北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生产优势,创新农业科技,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油、蔬、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品种日益丰富,品质不断提高,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
(一)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粮食产量仅有469.5万吨,广大农民长期处于温饱不足的境地。改革开放后,全省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1687.9万吨,1988年突破2000万吨,2009年突破3000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开展高产创建行动,促进粮食生产向高产稳产、优质高效、节本增效方向发展,粮食产量在前期连续多年增产、起点较高的情况下,再上新台阶。2023年,全省粮食产量3809.9万吨,比1949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2.9%。大规模推广优良品种,全省粮食单产逐年提高,由1949年的43.2公斤/亩提高到2023年的393.5公斤/亩,增长8.1倍,年均增长3.0%。粮食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确保了粮食安全供给,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北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
(二)经济作物产量快速增长,农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蔬菜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75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菜篮子”工程的深入实施,全省蔬菜生产快速发展,蔬菜成为全省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23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843.8千公顷,产量5498.0万吨,分别比1975年增长3.0倍和9.5倍,年均增速分别为2.9%和5.0%。设施蔬菜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对丰富居民“菜篮子”、实现常年稳定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93.6千公顷,产量1248.4万吨,占蔬菜产量的比重为22.7%。
——园林水果及食用坚果生产规模稳步扩大。果品产业作为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在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河北积极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取得重大进展,果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全省园林水果产量1166.6万吨,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12年增长50.1倍、13.7倍和0.2倍,年均增速分别为5.5%、6.2%和1.6%;食用坚果产量74.8万吨,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12年增长61.3倍、16.4倍和1.0倍,年均增速分别为5.7%、6.6%和6.5%。各地充分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品牌,赵县雪花梨、深州蜜桃、邢台富岗苹果、京东板栗等“土特产”驰名中外。
——棉油结构更加优化。从棉花生产来看,1949年全省棉花产量10.8万吨。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一系列鼓励政策,棉花生产发展迅速,1984年全省棉花产量达到105.0万吨的历史阶段性高点。从油料生产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消费需求逐步增加。2023年,全省油料作物产量118.3万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5倍和3.8倍,年均增速分别为2.0%和3.6%。
(三)畜禽产品快速增长,肉蛋奶供应日渐丰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改革开放后,畜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步从以农户散养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畜牧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畜禽产品日益丰富多样,极大地满足了城乡居民肉蛋奶的需求。2023年,全省畜牧业产值2395.0亿元,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12年增长1361.9倍、268.9倍和0.4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0.2%、13.2%和3.1%。
从猪牛羊肉产量看,2023年全省猪牛羊肉总产量380.2万吨,比1978年增长8.1倍,年均增长5.0%。
从禽蛋奶产量看,2023年全省禽蛋产量407.8万吨,比1985年增长11.2倍,年均增长6.8%;牛奶产量571.9万吨,比1978年增长313.2倍,年均增长13.6%。
(四) 林业生产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1949年,全省林业产值仅0.3亿元。改革开放后,相继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大力调整林种、树种结构,1978年林业产值2.4亿元,达到1949年的9.4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突出抓好张家口冬奥会赛区及全域绿化,高质量打造雄安新区“千年秀林”,深入推进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建设,大力实施太行山绿化攻坚,国土绿化步伐大幅加快。2023年,全省林业产值259.1亿元,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12年增长1035.5倍、107.4倍和2.1倍,年均增速分别为9.8%、11.0%和10.9%。
(五)渔业生产态势良好,生产结构持续优化
1949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仅5.0万吨。改革开放后,全省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养殖产业成长迅速,全省渔业生产进入绿色发展期。2023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14.7万吨,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12年增长21.9倍、7.3倍和0.1倍。全省渔业产值351.2亿元,分别比1949年、1978年和2012年增长1595.4倍、626.2倍和1.1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0.5%、15.4%和7.0%。养殖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从1978年的4.8%上升到2023年的76.4%,提高71.6个百分点。
三、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河北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发展农业耕播收机械化,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2023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农业节水项目551.3千公顷以上,节约农业用水9.7亿立方米。全省有效灌溉面积4122.0千公顷,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5.4倍和1.1倍,年均增速分别为2.3%和0.3%。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49年的10.6%增加到2023年的67.7%,提高57.1个百分点。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省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2023年,全省农机总动力8403.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4.7%。1952年,全省仅有大中型拖拉机34台,2023年达到35.3万台,增长10376.8倍,年均增长13.9%。机耕面积从1952年的2.1千公顷提高到2023年的5336.2千公顷;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6999.0千公顷和6326.5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比重比1975年分别提高82.3、77.1个百分点。
(三)科技驱动作用明显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情况仍比较普遍。改革开放后,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以科技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1952年,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仅0.5万吨,1978年65.3万吨,2023年达到266.4万吨,比1952年增长531.8倍,比1978年增长3.1倍。全省农药使用量从2010年的8.5万吨减少为5.0万吨,下降41.1%。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广泛用于种植业,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出水平和经济效益。1994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仅297.6千公顷,2012年达到1159.1千公顷,比1994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7.8%。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化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开展地膜回收利用,促进地膜使用减量增效。2023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717.5千公顷,比2012年下降38.1%。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省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调整,从单一的解决粮食短缺向提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变,从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向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和经营的一体化转变。
(一)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显著改善
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3年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60.9%。
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明显。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稳粮调经扩饲”工作思路,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积极发展蔬菜、食用菌、瓜果、中草药、花卉等高效农作物。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85.5%、14.5%调整为2023年的79.5%和20.5%。蔬菜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由1986年的13.6%上升到2023年的49.5%。
二是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88.8%下降到2023年57.2%,下降31.6个百分点;牛肉、羊肉、禽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分别从1985年的2.2%、4.3%、3.7%上升到2023年的12.0%、7.6%、22.4%,分别提高9.8、3.3、18.7个百分点。禽蛋、牛奶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占畜产品产量的比重大幅上升,由1985年的31.5%上升到2023年的66.3%。
三是水产品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渔业生产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转变,海水养殖面积占比从1978年的10.7%上升到2023年的78.8%;淡水养殖则从1978年的89.3%下降到2023年的21.2%。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由1949年的52.5%、26.4%、21.2%,调整为2023年的35.7%、12.6%、51.7%。
(二)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随着土地流转加速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底,全省农民合作社11.38万家,辐射带动全省68.5%的农户,覆盖94%的行政村;全省纳入名录管理(种植面积50亩或农产品销售额1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14.4万个,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9.69万个,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6.98万家。
五、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水平持续提高,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正在向现代化阔步迈进。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下,温饱尚未解决。195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3元。改革开放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1元,比1954年增长222.8倍,比1978年增长122.0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88元,分别比1954年、1978年和2012年增长327倍、180.4倍和1.6倍,年均增速分别为8.8%、12.3%和8.9%。
河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注:2013年以前农村居民为人均纯收入,以后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逐年提高。2023年,河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244元,分别比1954年、1978年和2012年增长302.3倍、180.5倍和2.2倍,年均增速分别为8.6%、12.3%和11.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6.3%下降为2023年的32.4%,下降33.9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温饱不足到实现全面小康,正在通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路上阔步前行。
河北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三)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四季有景、处处是景的美丽乡村。2023年,深入开展垃圾污水和黑臭水体、沿海地区人居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新改造提升户厕40.12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2.7%,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
(四)精准脱贫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河北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问题导向,靶向发力,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举全省之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底,全省23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上首次消除了绝对贫困。
(五)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全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6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8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省级现代农业精品园区42个。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全省累计创建美丽乡村6102个、精品村庄864个。乡风文明蔚然成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县级以上文明村占53.4%。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七十五载春华秋实。全省农业生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全省上下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的殷殷嘱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定走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全面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