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发布

十一五时期河北加快出口贸易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发布日期:2008-03-30 信息来源: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出口贸易竞争将更趋激烈,其介入经济全球化和推进本地经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更加突出。在此大背景下,分析“十五”期间河北省出口贸易发展的状况,研究“十一五”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出口贸易发展基点

  (一)出口增长登上较高平台,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

  “十五”期间全省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出口规模由2001年的39.56亿美元增加到109.27亿美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24.1%,呈“两超”“两提高”特点:出口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超过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出口依存度由2001年的5.9%提高到2005年的8.8%,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7.4%。

  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系数对比分析表明,与“十五”初期相比,全省四大类工业制成品动态比较优势均有明显提高,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商品国际竞争力系数提高尤为突出,竞争力数值提高了0.325,反映出出口商品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本密集型递进。

  (二)出口贸易方式、市场结构相对稳定,主体结构、商品结构调整优化

  1、延续了一般贸易主导型出口模式。河北省出口贸易方式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1995-2000年一般贸易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波动在80%左右,平均为80.7%。“十五”时期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快于加工贸易出口,年均增速为25.4%,快于全省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年均增长16.4%,低于全省平均增速7.7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有所上升,由“九五”时期的80.7%增加为85.5%。

  2、出口市场格局“亚”减“欧”增。2001年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出口比重分别为55.1%、24.5%和13.2%,合计占全省出口的92.8%,2005年分别为46.0%、32.5%和14.1%,合计占92.5%,其中,亚洲市场缩减9.1个百分点,欧洲市场增加8个百分点;2001年对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出口占全省出口的7.2%,2005年占7.5%。2001年出口市场达到190个国家(地区),2005年超过200个。除2004年俄罗斯出口规模以17.4亿美元的绝对优势超过欧盟外,近年来欧盟一直是河北省的第一出口市场。2005年,出口欧盟17.3亿美元;出口俄罗斯16.5亿美元,退居第二。

  3、国有企业出口垄断格局被打破,出口主体三分天下。2001年,国有企业出口占出口总值的58.6%,非国有企业占41.4%,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占28.9%、8.1%和4.4%。“十五”时期私营企业年均增速达到114.3%,外商投资企业达27.8%,分别快于全省平均增速90.2个和3.7个百分点。到2005年,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减少为33.8%,非国有企业增加到66.2%,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占31.6%和28.8%,形成了国有、外资和私营三足鼎立的出口主体格局。

  4、工业制品出口份额大幅度提高,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加速上升。2001年工业制品出口仅增长3.5%,2004年高速增长,达64.1%,2005年仍然保持了20.1%的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年均增速达28.3%,快于全省平均增速4.2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67.7%提高到82.3%,增加14.6个百分点。出口大宗商品种类增加。2001年仅有6大类产品出口值超过1亿美元,到2005年,全省16大类商品超过1亿美元。

  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呈加速上升态势。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31.7%;以2004年和2005年增长最快,分别增长59.1和41.3%;占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5.4%提高到20.4%;高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速达34%,其中,2004年和2005年分别增长66.7%和70.1%;占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1.5%提高到2.1%。2006年一季度,全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位居出口商品的首位,达6.86亿美元,增长60%,高出全国平均增速25.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出口0.85亿美元,增长1.17倍。

  (三)出口经济效益相对较高

  1、一般贸易主导型出口模式获得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因为一般贸易出口商品生产环节在当地完成,当地可以获得从生产到对外贸易环节的全部价值增值;而加工贸易在生产、流通的过程中,加工方只是从事其中部分加工环节,其直接收益仅仅是少量的加工费,实际增值率远远低于一般贸易,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般贸易出口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要大大高于加工贸易。“十五”期间,全省一般贸易出口年均增长25.4%,高于全省出口总值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部出口总额的85.5%;在“十五”全省出口184.59亿美元的增量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量达165.5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增量的89.7%。

  2、高技术产品实现较高附加值。2001-2005年,全省高技术产品出口5.75亿美元,其中,生命科学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出口2.94亿美元,占51.2%。200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2.35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4亿美元,占60%,加工贸易出口0.8亿美元,占34%。相比之下,2003年,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占90%,it类产品出口占96.2%。说明河北省高技术产品相对科技含量比较高,而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依靠承接国际高技术产业转移,特别是it产业转移带来的。因为其核心技术并不在我方,我方只是换取了微少的加工费,在贸易中并未获得相应的贸易利益。

  综上所述,“十五”时期,河北省出口贸易发展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与经济高速增长相适应,出口总量迅速扩张,出口依存度快速提升。二是与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相适应,出口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出口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河北省工业化的深入。三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出口差别明显,形成了国有、外资、私营三大主体鼎立的出口格局。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制约因素

  从全国的角度审视,河北省出口呈现“三低”“一差距”:一是速度低于全国及东部沿海省(市)水平,二是占全国出口份额“低”,三是出口区位商“低”,“一差距”是与前后位省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虽然继续保持在全国第10位,从动态看,与第9位差额拉大,与11位差额缩小,反映出从全国出口大市场中看,河北省出口劣势非但没有改变,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制约因素之一:上游产业初级化

  第一,制造业比较优势行业集中,导致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开拓空间狭小

  将全省制造业分行业区位商排序与全省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系数排序对比观察,2004年,制造业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有7个,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最高,为3.46。但这些优势行业的出口产品仍然以低端产品为主,如出口交货值居前列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炼钢业占39.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中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占36.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的陶瓷制品业占50.3%。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资金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区位商很低,在全国同行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

  第二,农产品产业化水平低,导致农业外向度低

  近年来,河北省蔬菜、果品基地建设虽取得很大成绩,形成了一些区域特色经济优势,但大多以服务京津等国内市场为目标,多数农产品仍以初级加工为主,很难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主要原因:一是市场竞争力弱,二是达不到国际检疫标准。2001-2005,河北省农产品累计出口27.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8%。从农业外向度看,2005年河北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7.9%,与同期河北省外贸依存度13.0%相比低5.2个百分点。2004年在全省136个县(市)中,仅有16个县(市)出口总额超过了5000万美元,其中只有9个县(市)出口1亿美元以上,且以民营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为主。

  制约因素之二:进出口贸易发展自身问题

  加工贸易发展滞后,导致河北省与全国出口规模和结构的直接差距

  加工贸易是由外商提供一定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我方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我方按照约定收取工缴费作为报酬。加工贸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际间产品交换,而是为了实现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优化组合的一种保税贸易,它与国内经济要素产业联系较少,成为国民经济体外循环。由于加工贸易相对国内经济是一种“体外循环”,因此,可以摆脱上游产业对出口规模和结构的束缚,实现出口的跨越式增长。

  河北省加工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呈现“比重低、发展慢、层次低”的特点。“十五”时期加工贸易出口增速仅为16.4%,比全国同期速度低8.4个百分点。2005年,河北省加工贸易出口14.5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13.3%,比全国水平低41.4个百分点。2004年河北省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2.08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13.1%,比同期全国低57.2个百分点。

  1990-2005年16年间,河北省出口依存度从10.1%降为8.8%、与全国出口依存度的差距由相差6.1个百分点拉大到相差25.4个百分点。1996-2005年的10年间,全国新增出口总量6109.5亿美元,加工贸易占54.4%;同期,河北省新增78.4亿美元,加工贸易占11.3%。可见,从出口贸易发展本身看,加工贸易发展滞后是制约全省出口规模扩大、商品结构提高以及河北省与全国及沿海省(市)出口规模和结构差距的直接原因。

  第二,进口商品中原材料“多”,机械设备“少”,对出口的反向提升作用弱

  从进口与出口内在联系上分析,进口对产业和出口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带动作用:通过进口将国外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吸收到本国的生产部门,缓解国内稀缺要素对生产的制约作用,从而引起国内供给机制的积极反应,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带动出口增长。

  “十五”期间,河北省进口总值增长很快,年均增长27.5%,呈“两快”特点,比全省出口平均增速快3.4个百分点,比全国进口平均增速快3.5个百分点。但总的来看,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不明显。首先是总量小,2005年,河北省进口依存度仅为4.2%,低于全国29.7%的平均水平;其次是进口结构存在偏差,以原材料居多,生产设备较少。进口总值中,以铁矿砂及其精矿为主,而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钢材等高技术含量进口商品规模小,比重低。2005年河北省的进口商品主要是铁矿砂及其精矿,占进口比重为36.5%,而机电产品比重由2001年的33.7%降至2005年的23.3%,高技术产品进口比重由2001年的9.6%降至2005年的6.2%。

  制约因素之三:外部环境影响

  第一,一般贸易出口外部环境趋紧。2004年河北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1.6%,2005年再涨4.4%,导致工业品出口成本上升。由于河北省一般贸易出口商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利润率微薄,因此对出口价格变化十分敏感。同时,2005年下半年人民币升值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两方面不利因素共同作用,使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出口产品成本提升和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减弱,特别对于占全省出口主体30%的私营企业来说,由于他们新进入国际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部分企业和产品可能会在外部因素的挤压下退出或减少出口。2006年一季度,全省出口增长12.9%,增速同比回落27.8个百分点,增幅降至2003年以来同期最低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10.2%,低于出口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同比回落29.9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3.7%,同比减少2.2个百分点。

  第二,环京津的相对劣势。多年来,河北省一直以环京津作为经济发展的区域优势,却忽略了环京津的相对劣势。由于与京津地理接壤的便利条件以及出口退税较快等其他原因,河北省一些企业更愿意利用京津区位优势就近出口,或通过省外外贸企业代理出口。因为我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按照出口商品经营单位所在地发布全国及分省份统计数据,因此,多年来河北省商品货源地出口规模一直大于按商品经营单位所在地出口规模。2001-2005年5年间,两者差额近6亿美元。为此,宏观上河北省每年都流失一些出口额,微观上企业因代理出口而加大了出口成本。

  三、“十一五”时期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任务

  通过扩大外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3年以来,河北省经济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gdp连续3年保持2位数增长速度,如何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健快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很重要。近年来,经济的较快增长,投资的贡献率达50%,而国内消费相对较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这样一种增长方式难以长久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目前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在重要能源、原材料以及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下,投资的高速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国内消费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有很大改善,因此,外需当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河北省的出口规模、速度虽然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但出口依存度并不高,2005年,只有8.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4个百分点,出口贸易发展潜力依然很大。

  为内外投资所形成的制造业产能开拓外需市场。“十五”期间,全省外资的77%投向制造业。2005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5%,比2004年加快4.9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3.9%,增速加快5.3个百分点。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建材五个主导行业完成投资增速达到46.3%。“十五”以来内外投资所形成的制造业产能将在今后一个时期逐步释放,而国内市场容量增长有限,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已有所表现。2005年前10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库存为565.5亿元,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3.5亿元,增长50.5%。由于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形成了“出口挤压效应”,一些商品迫切需要进一步扩展外需市场,缓解国内市场供求失衡状况。

  利用出口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反向带动作用,引导工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双向作用,它一方面通过出口将国内产业结构信息反映到国际市场上,检验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将国际市场信息传导给国内产业部门,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起着信息导向作用。因此,优化进出口结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信息,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备和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正确导向,对加速工业化进程意义重大。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实现工业化任务艰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背后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通过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引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全省产业升级尤为必要。

  四、加快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三大“跨越”

  发展加工贸易,在当前河北省现实条件下,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可以摆脱上游产业对出口发展的束缚,实现出口商品规模、结构跨越式提升;二是可以利用加工贸易跨越贸易壁垒,同时,减轻人民币升值对以一般贸易为主出口发展模式的不利影响;三是可以通过引进高科技加工贸易,发挥高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作用,进而提升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跨越式提高。

  首先,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应注意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加工贸易逐步由低层次、低附加值和低配套率向高层次、高附加值和高配套率发展,进而带动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商品结构,通过提升结构效应提高产出效率。

  其次,要把加工贸易与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行分区域分层次发展加工贸易的方针。“一线”地区具有经济实力强,优势行业集中,新技术产业发展快,人力资源素质较高的发展优势,目前集聚了全省约75%的加工贸易总额,具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基础,今后应采取通过加工贸易结构升级带动加工贸易出口规模扩大的发展方针,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加工贸易项目,布局资金技术密集型具有竞争力的加工项目,通过发展高科技加工贸易,努力提高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作用。“南厢”地区要因地制宜,拟定加工贸易发展规划,利用港口通道优势,利用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制造行业的特色优势,大量吸引外资兴办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企业和项目。

  (二)大力发展潜力行业,培育出口贸易新的增长点

  目前,河北省上游工业中比较优势较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行业外向度较高,在全国占据一定的出口份额。而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产业优势相对较高,主导技术成熟度高、规模经济性明显、但行业外向度较低,具有潜在竞争优势。因此,应重点发展“区位商”高、外向度低的潜力行业,培育对外贸易的增长点。应从“两头”抓起,一是要调整潜力行业内部的投资结构,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加快技术创新,构建高新技术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产业基地。加大高新技术投资,并通过增量投资引导存量调整,使供给结构适应外需结构的变化。二是实施名牌战略,搞好出口商品的品牌建设,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和集聚,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引导,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各种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包括加工、流通、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重点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本着优化资源配置,集聚优势生产力要素的原则,创建特色农产品基地。规划和重点建设肉类、粮油、蔬菜、果品和水海产品等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区域农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通过兼并重组,产业化经营,企业家创业等多种方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三是大力引进外资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引进符合国际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加工、生产体系,引进农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监控操作程序,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对畜禽疫病防疫检疫技术和化肥农药及饲料中有害残留的监测控制技术,带动河北省农产品加工者标准意识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进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河北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激素及抗生素含量达到国家通用“绿色”标准,推动农产品出口。

  (四)加强先进设备的进口,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良性循环

  “十一五”规划中,河北省首次提出重视进口发展,将进口置于战略发展位置,这是对开放型经济全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实施促进进口的一系列措施中,要突出强调进口为提高生产率服务的作用,作到两个“有机结合”,一是将扩大进口与优化产业结构有机结合,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重点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促进全省工业结构和技术进步水平的升级;二是将进口与农业发展产业化有机结合,重点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生产资料进口。逐步提高现有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出口规模和效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良性循环。

2006.09.25

外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