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统计局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3年9月29日)
2012年,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运用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对全省和设区市城镇化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城市聚集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城镇化发展总体评价
(一)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继续提升。2012年,全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为104.8,综合发展水平比上年提高4.8%,提高幅度比上年减缓3.2个百分点。支撑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六大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比上年提高6.7%,社会发展水平提高5.6%,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9.1%,城镇聚集水平提高1.8%,城市建设水平提高4.2%,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提高0.6%。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全省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提高的贡献突出,贡献率分别为28.4%、28.0%和23.0%。
(二)城镇化率提高幅度有所加快。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6.8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比上年加快0.1个百分点。11个设区市中,有6个设区市城镇化率超过45%。沿海地区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城镇化率达到49.07%,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27个百分点。县级市和县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在22个县级市中,有19个城镇化率超过40%,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1个市超过60%,与上年持平;4个市在50-60%之间,比上年增加2个;14个市在40-50%之间,比上年增加1个;3个市在30%-40%之间,比上年减少3个。在113个县中,有22个县城镇化率超过40%,比上年增加3个。
(三)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2012年,在33个城市中(包括11个设区市市区和22个县级市市区),市区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城市是唐山,在200万—300万人的城市是石家庄;100万-200万人的有4个城市,分别是邯郸、保定、张家口和秦皇岛,50万-100万人的有4个城市,比上年增加1个,分别是邢台、承德、沧州和廊坊,新增加了廊坊市;30万-50万人的有3个城市,分别是三河、衡水和任丘;其余20个县级市均在30万人以下。
(四)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有所扩大。11个设区市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高低相差1.38个百分点,比上年扩大0.23个百分点。其中,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廊坊、邯郸5市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6市低于全省。城镇化率差距有所扩大,11个设区市中,最高的市与最低的市相差12.21个百分点,比上年扩大0.4个百分点。22个县级市中,最高的市与最低的市相差28.22个百分点,比上年扩大0.08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展主要特点
(一)城市综合实力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城市经济规模扩大,人均水平较高。2012年,11个设区城市实现生产总值8790.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3.1%;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6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全省48.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62.5亿元,增长20.8%,占全省的41.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62624元,是全省的1.7倍;人均全部财政收入达12063元,比上年增长13.8%,是全省的2.5倍。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服务业比重继续提高。2012年,设区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7:50.2:47.1,与2011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低9.3和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高11.8个百分点。设区城市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为97.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3个百分点。
(二)城镇聚集能力增强,产业与人口聚集互动发展
产业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设区城市非农产业就业人员623.0万人,比上年增长3.7%,增速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占设区城市全部就业人员的86.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比全省非农产业就业比重高2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设区城市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为46.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高15.2个百分点。产业聚集促进了人口聚集,产业与人口聚集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城镇人口聚集加速。2012年,全省城镇人口达3410.5万人,比上年增加108.8万人,增长3.3%,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设区市市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9.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化率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均有提高,二者之比为0.72,比上年有所提高。
(三)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综合承载能力增强
继续加大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热等公共设施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加快提升。2012年,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84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14.45标台,增长6.6%;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26.23升,增长1.4%;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达9.08公里/平方公里,增长1.9%;集中供热面积达44670万平方米,增长6.2%。信息化水平提升。全省年末电话用户达6720.8万户,比上年增长6.1%;每万人拥有电话户数为9222户,比上年增长5.4%。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963.9万户,比上年增长13.9%;每万人拥有互联网用户数为1323户,比上年增长13.2%。
(四)城市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环境质量趋于改善
2012年,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面积1146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6%;城市污水综合处理率为94.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3.1%,提高0.5个百分点。城市园林绿地面积73517公顷,比上年提高3.4%。
全省达到和好于二级以上的天数为340天,比上年增加1天;灰尘自然沉降量为11.82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下降8.3%。
(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继续改善
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43元,比上年增加2251元,增长12.3%。收入的较快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531元,比上年增长7.9%。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5.6辆,比上年增长9.7%;拥有家用电脑75.5台,增长1.1%。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2.5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9%。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河北建设加快推进
科技教育事业平稳发展。2012年,全省初中升学率为92.3%,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设区城市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10.6万人,增长6.4%,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设区城市每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788.3人,比上年增长5.0%,增速比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科技队伍壮大,科技投入增加。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2.4万人,比上年增长7.1%;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0.74人,比上年增长6.7%;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支出245.8亿元,增长22.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2%,比上年提高0.10个百分点。
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设区城市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168万册,比上年增加176万册,增长17.7%,增速比上年加快6.1个百分点。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5.08%,比上年提高2.44个百分点。卫生事业稳步发展,设区城市医生数达5.3万人,增长0.8%,占全省的37.2%;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为37.9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倍。
社会稳定得到加强。201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9%,比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设区城市就业人员达718.8万人,增长3.0%,占全省就业人员比重为17.6%。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参保人数分别为1125.6万人、1644.4万人和501.7万人,分别增长6.2%、5.3%和0.7%。
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下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加快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步伐,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化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